一百年前,主要由于不改革,不能与时俱进,考试内容陈腐、形式僵化,科举制成为历史前进的障碍而被废止;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科举制东渐西传。科举制“失之华夏,得之四夷”。一百年后,发明文官制度的古老中国反而需向美学习借鉴,建立公务员制,又使科举制回归和升华。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它对中国社会的意义,已超越了人才选拔的本身,它对中国政治建构、学术思想、学校教育、社会意识,无不发生影响。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人格精神,以及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都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可以说不了解科举,就不可能透彻了解中国隋、唐以来的历史发展,不了解科举,就不可能深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至关重大。它的兴衰与当时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学、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紧密相关,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曾作为先进文化的“科举制度”为世界不少国家学习引进。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仰慕英国文官制度,设想按它的方式改造中国的官吏制度。当他经过深人研究,知道英国文官制度是吸取了中国科举制度精华而形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近代一些西方的思想家、哲学家,都赞赏乃至艳羡中国科举制度所具有的所谓“公个竞争”的合理性。历史证明近代英国、法国、美国这些资本主义国家文官制度的建立,渊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度。
唐朝,科举经历许多改革,日臻完善,促进了世族制度衰落、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中国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宋朝,虽经多年民族混战,然科举却有重大改革,两宋经济、社会、文化都获得高度发展。但是,明初确定考八股以后,明清两朝五百多年,科举几乎没有任何改革,逐步僵化,阻碍了社会进步,也给教育事业造成了巨大消极影响:
l.科举仅存“进士”一科,学校只培养文官,限制了社会所需多种人才的成长。
2.科举主要考四书五经,学校主要学四书五经,造成学子知识结构片面狭窄,崇尚儒家经典与书本知识,鄙薄自然科学技术与实际能力,又闭关锁国,造成知识分子孤陋寡闻。
3.八股文要求“代古人语气为之”,造成广大举子以致整个社会风气,皆以古为训,不思改革,无力创新,死气沉沉。与唐宋相比,所谓“康熙盛世”不过夕阳余辉而已。
4.八股乃考试专用文体,虽属竞争激烈所无奈,然形式刻板,举子们以大量精力消耗其中,不仅毫无使用价值,而且严重束缚了思想。
5.考试内容单薄,且长期不变,命题为避免重复而导致偏、怪,社会上押题之风盛行,“坊刻”泛滥,“而本经亦可以不读矣”,学校则名存实亡,恰在此时如顾炎武所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至18世纪中叶,面对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贩卖鸦片毒品,文明古国之中华却无可以御敌卫国之人才,屡战屡败,国破家亡,落入任人宰割之悲惨境地。
当然,不应由科举承担全部责任,但科举却有不可推卸之责任。以致腐朽的清政府也不得不废除了科举,这又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随着“民国” 的诞生,西方的教育制度、考试制度逐步传入中国。
科举1300年,废科举100年,这是一部丰富的“教科书”。废科举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舍此中国不能进入“现代化”。但是,把科举贬得一无是处,也是与事实不符的。应当历史地、具体地总结科举的经验教训。当社会存在强制性分工的时候,考试是取消不了的,除非人类又发明了更好的方法。这就是废科举不久,中国又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的社会根源。考试有巨大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考试也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视考试为洪水猛兽、万恶之源,是片面的、错误的;企图用废除考试的方法,求得解脱,如“文革”是所为,是必定要失败的。我们应当坚持考试,不断改革考试,克服消极影响,发挥积极作用。
高考并不是官员选拔考试,可是为什么我要将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进行类比,而不是将公务员考试和科举对比呢?原因在于,古代社会中以高官厚禄光耀门楣为主流价值观,对于商人价值的鄙视,对于技术专家的轻蔑,是今天无法理解的。可是在现代社会中,商人,又称企业家,高级蓝领,高级白领,虽然不是公务员, 也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中得到承认。 而这些承认的基础,是高考的基础下造就的。 可以这样说,古代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名登龙虎黄金榜”,“一举成名天下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唯一的手段是科举,而现代人,最重要的还是高考。
高考制度实行了20多年,在拨乱反正、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现行的高考制度也日益显露出种种落后于时代的弊端:不利于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不利于调动高等学校在专业人才选拔上的自主性;不利于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分类指导。有人说:高考不改,教育难兴。虽然言重了,但道出高考改革的迫切性。
从教材上讲, 建国以来,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行的“一纲一本、编审合一、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化的教科书制度。1986年,正式成立全国中小学审定委员会。紧随其后颁发的章程和条例,提出“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教科书多样化”的政策。这一方针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突破性的,其方向性价值是非常重要、极其宝贵的。当然,现在看来还只是调整性的,并没有打破统编教材的格局,形成的是统编为主体、其他为补充的双轨制。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是“独股”的话,80年代中期之后到90年代末则是“一股独大”。有关文件表述:“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编,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可以编,有关学校、教师和专家也可以编。教材的多样性也预示了高考改革的序幕。
然而高考的长久以来的改革只是对于考试内容调整,却没有触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既招生规则问题。诚然,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教育从一开始就出现的稀缺性,大学教育本来就先天不足,更何况这两年的疯狂扩招,导致后天发育不良。众多参差不齐的高校,劣质的教育,还有众多的等待考试的莘莘学子,所有的现状使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变得更加稀缺。再者,即使经济如何发展,最好的大学教育也是少数,名牌的含义就在于他的稀缺性。 因此美国到现在也只有一个哈佛,一个耶鲁。
另外一个中国的现状在于它的疆域广阔, 地域差异,贫富差异,信息差异相对巨大,美国通过19世纪的西进运动,用百年时间略微调整了东西差异。而中国的开发大西北不过是5年的时间,并且西部以西是高原和亚欧大陆的腹地,远非美国西部可比,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地区差异会越来越大。而地域的差异定会导致人的综合素质的差异,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们获得信息的能力必然有差异,从而导致每个人信息保有量的差异。
综合素质论者对于高考的改革实际上是非常片面,如果高校重视综合素质,那么应该创立新的考试去考评综合素质,而不是在现有的体制中创立另外的录取机制。再者,综合素质是非常难以量化的能力, 如果考虑腐败,经济不平衡等因素,综合素质考极有可能演变为当代的九品中正制,因为一旦附加在考试之后的测评越来越多,考试的公正性和存在意义就会益加损失。
更为可悲者,高考的双重标准世界上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地区,经济的差异是综合素质差异的根本原因,那么高考录取的双重标准就是直接原因。由于各地录取比例的极度不平衡,考生压力是非常不一样。可怜的孩子,年幼即明白读大学的艰难,他们把所有的时间献给了可爱的课本,可恨的考试,为了在唯一的独木桥上度过,莘莘学子不敢去花费精力去学习艺术,浏览杂书。体育锻炼等等,他们所有的时间被挤占,没有时间去完善自己,相比而言,北京上海的考生就比较轻松,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充实自己。
因此高考应当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