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科举制度是指封建王朝为了统治的需要而采取分科考试选拔各级官吏的一种制度。它起源于隋朝,形成于唐朝,完善于宋朝,元明清三代,虽在内容上屡有深化与扩展,但基本仿行宋制。到1905年,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在地主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唾骂声中宣告废除。科举制度作为封建制度的一个方面,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它对隋唐以后1300多年的封建社会有过重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剖析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这里先就其沿革过程作以简述。?
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沿革?
作为一个王朝,隋朝是短命的。但隋文帝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却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譬如说,他以分科举人的办法,取代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制,无疑是石破天惊之事。隋炀帝时创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奠定。总之,隋以考试遴选官吏,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分界线。?
唐朝是中国古代空前统一的封建大帝国,他在完善封建专治制度方面也是空前的,为了满足专治政治的要求,在取士方面唐承隋制,全面推行了科举取士的办法,并在制度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备。从科举的发展史看,唐朝正式完成了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过渡,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深刻革命。?
明代科举影响最大的是形式上的八股取士制。至清代时,科举制已是日落黄昏了。在制度、科目、内容、形式上多袭前朝,虽颇有新招,却没有多大的积极意义。文试重八股,命题亦采用“四书”“五经”,愈发空疏而不合理。十九世纪末,随着中国资本主义逐步发展而产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积极推行新政的过程中,亦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其主要表现是废除八股。“百日维新”后八股制曾一度恢复,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至1901年到1905年间,废八股、改策论呼声迭起, 1905年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即告结束,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大厦已经动摇,旧的政治制度包括教育制度将被取代,科举制不可能独立于封建体制而存在。?
二、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历史地位?
科举制度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举所规定的内容又与历朝的意识形态紧密相关,因此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科举,尽一切可能地控制着科举考试的权柄。科举也因此经常被封建改革家们视为改革的前沿阵地。?
我们知道,科举制产生之前,取士途径经历过两汉的荐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按九品中正制之法,事实上等于承认了世族做官的特权,当然会获得士族的拥护。时间一长,这种制度逐渐变成了大官们扩充士族势力、巩固门阀制度的工具。那些庶族子弟,纵使英俊之士只能永远屈成下僚。显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不符合人才的选拔任用。因此,隋朝科举制的改革,给中国的选士工作带来了良好的风气,突出的是扩大选拔对象,适当放宽了政策,录取标准相对客观化,由过去的重门第转而重才学,这是文帝、炀帝的聪明之举,因而能被后代帝王所沿用。?
唐朝,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很多方面,可以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极致。在选士方面,它承继了隋制并作了改革。宋代至明清两朝,最高统治者亦从未放弃对科举大权的控制。身为异族统治者的清政府,在政治上向来实行的高压政策,在科举方面也不例外,不仅考试办法比前代繁杂而周密,还把八股取士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封建社会实行的人治,按照一定的标准,合理选拔人才,是上层建筑的需要,是巩固政权、维护专治统治的需要,因此一千多年来科举始终居于崇高地位就不难理解了。?
三、科举考试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维持了1300余年,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均产生过重大影响,这些影响甚至波及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就是对西方一些国家的选官授爵也有所渐染。? 首先,科举考试对我国的政治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维护统治、承继帝业,需要统一的政策,选官用官是政策的一个方面。六朝时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有自身的不足,因而隋唐以后采用了科举制,这种选官制对我国的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是使少数庶民百姓子弟得以应试,使部分庶族中小地主可以通过科举加官进爵,参与政治,挤身于统治阶级。二是通过科举为历朝历代选拔了一批较有才干的文武良材,这对改革当朝当代的吏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选士大权由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把握,防止了各级考官的犯上作乱,巩固了封建统治的效果。四是选官有了统一的标准,全国想做官的人都能藉此标准全力以赴求取功名,有的甚至穷一生之光阴。这样在客观上加强封建政治思想的统一。?
其次,科举考试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科举考试把选才和育才的标准和要求统一了起来,它促使了学校教育和封建文化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科举考试在内容承继了两汉以儒学为正统文化的思想观念,隋以后的科举,内容代有更易,但经义(四书五经的主要内容)始终是测试主要科目,又从而使尚儒思想愈加根深蒂固。当然这对结束魏晋以来学校教育所流行的清淡学风和玄虚思想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其二,由于科举可以求取功名,而一般生徒(包括寒门庶族子弟)均可参加科举,吸收着大批人士积极应举,从而促进了汉民族文化的普及、文字的规范及文学、史学、经学的发展。譬如唐以诗赋取士就推动诗歌发展高峰的到来。其三,科举考试刺激了生徒们求取功名热望,调动了更多人的读书积极性,形成了良好学风。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校教育内容的统一。其四,唐宋时期科举科目的繁多,对当时教育上出现的偏差、陈规进行了冲击,重要的是部分地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支流的发展,如礼学、算学、武学、法学等等。这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其五,科举在文化教育上的积极影响也吸引着日本、朝鲜等国家派遣留学生前来观光学习,并纷纷效仿之,从而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就连妄自尊大的西方国家,其文官考核制度也吸取了许多合理因素。?
再次,科举考试对我国古代国民心态也有积极的影响。这和前面所述不无关系。我们深知中国是礼义之邦,而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是十分重视礼义、讲究人格精神的,儒学经典又是科考的主要科目,因此,经过一代一代的熏染陶冶,自然使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形成了崇尚礼仪的良好风尚;再者,科举制度,致使一些“田舍郎”也有希望实现登“天子堂”的美梦。或许出于对皇权的艳羡,或许对读书人寄予某种厚望,致使古代中国人对读书人十分尊重,一定程度上促使尊重知识及知识分子的国民心态的形成。?
再其次,科举考试对我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有着间接的影响。科举制是上层建筑的一个方面,上层建筑建立于经济基础上,并且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科举制对经济的影响,首先要通过政治这个中介环节。我们以北宋为例,北宋初立,社会经济由于经历了战乱,显得凋落不堪,这时期,尤其仁宗时,通过科举招揽了大批人才,炳彪史册的人物就有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兄弟、沈括等,他们纷纷入朝,向皇帝进献长治久安之策,通过他们的努力改善了政治,安定了社会,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四、科举考试对我国古代社会负面影响?
科举制终究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一个方面,它在1300年的自生自灭过程中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第一,科举制度对民众思想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成禁锢。它在表面看来公平,这些政策吸引着知识分子一年又一年埋头读书,有甚者皓首穷经,终不得举。从而养成了读书人驯服的性格。这一点宋以后的理学思想纳入科考影响则更为严重。第二,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充满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不利于选拔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考生以求官为读书的唯一目的,“治国平天下”多流于口头,更多知识分子满腹经纶,却一无是处。第三,科举制自身的一些弊病,导致贪贿之风盛行,严重地影响科举的公正性,对整个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这在每个王朝处于衰落阶段时更为明显。第四,考试的内容科目拘于经义,唐宋虽有多科考试,但终非常科。尤其缺少科学技术、经济生产方面的内容,一定程度上阻滞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五,也因科举受封建礼教的制约,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使广大妇女没有科举入仕的资格,致使隋唐以来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少了一支强有力的政治力量。第六,科举考试对教育的负作用最为明显。古代科举考试就如今天的高考一样对教育有着无形的指挥棒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1)影响了学校的教育内容,致使士子们死啃经书,不闻窗外事,不学生产技术;(2)使学校教育以中举为目的,学校处于可有可无状态,限制了学校发展,限制了全民教育的可能;(3)教育的观念、方式、方法随着科举时代推移愈加陈腐、教条、呆板。第六,对文化的负面影响,最突出的是排斥、限制了儒学以外其他文化的发展,使中国自秦汉以后儒学文化始终是一花独放。?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江山代代人才辈出,他们的影响及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及国民的素质诸方面。科举制自然也有它时代历史之功效。今天,科举制已经作古,当我们在构建素质教育的框架,积极改进考试制度,人才选拔制度时,仍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下一篇沪上重现科举文化沿革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