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文章立意——感悟

作者:蝈蝈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1-19
23619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主题一词,源于德国,最初是音乐术语,叫“主旋律”,它传达一种完整的音乐思想,是乐曲的核心。后来,这一概念推而广之,适用于文学艺术创作以及各类文章的写作。

有了主题,写作就有了“聚光点”,整个作品就会贯注生气。古人对主题多有“灵魂”、“一身之主”(黄子肃《诗法》)、“统帅”(王夫之《船山遗书》)、“主人”(袁枚《续诗品》)、“主脑”(李渔《闲情偶寄》)的美誉,主要指它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它使写作“成竹在胸”。
根据写作时不同的运思方式,确立主题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感悟,主题来自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来自生活经验给作者的启迪和暗示;二是提炼,主题来自作者对所得材料的分析、归纳和提升。                                      
感悟是一个由“感”至“悟”的过程,是受到客观事物的触发和撩拨而产生的“恍然大悟”的心理体验,也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从蝉声悟到抑扬的韵律,从日影悟到明暗的对照,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难以持久,从雨后的清凉悟到革命的功用”。(夏丏尊、叶圣陶《文心》90 -91页)写作中的感悟能使运思改变方向,激发出立意中的创造性思维。感悟,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面对同样的生活场景,各人的感触是色彩斑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使立意具备了独特性。同样一个作者在不同时间面对同一现象,也会有不同的感悟与收获,这不仅呈现为认识由浅入深的深化发展,而且还会产生一前一后迥异其趣的两个结论、两种意蕴。有人认为感悟是文学创作的专利,这是一种误解。感悟,是人们认识事物过程中质的飞跃,它的产生,需要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写作上的感悟,虽然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但它终究不是天赐的灵感,它是从苦思开始的。只有当作者的思想成为一块“带电的云层”时,才能引发电闪雷鸣。
许多有经验的科研工作者都有类似的体验:为了要写一篇有学术性的论文,先在记录纸上勾勾画画,分门别类,并注明自己的心得,然后不忙动笔,“做不出来的时候,我也决不硬做” (《鲁迅全集》第四卷514页),在一段时间里可能吃饭、走路甚至睡觉都在苦思冥想,直到某一天,心中忽有所动,来到书房笔走龙蛇或者敲击键盘,就写出了论文。可见,苦思能逼出灵感。美学家朱光潜说:“灵感就是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529页)钱学森认为,灵感实际上是一种潜思维,平时想不起某些信息的,并不意味着这些信息的消失,而是这些信息在人脑的另一部分里面加工,只是人没有意识到而已。据一项调查显示,中科院院士25人里,在科学创造过程中灵感发生很频繁者占4%,经常者占12%,时有者占40%,偶有者28% ,从未发生者占16% 。(张光武《思维科学研究》364)当然,写作与科学创造不完全相同,但也自有其相通的地方。在写作中,灵感降临也是常常会有的现象。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下一篇立意方法——提炼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