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表达与修改

作者:蝈蝈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2-21
24741

 

季羡林
季羡林
 

一、表达
 表达就是将构思的成果书面化、外观化,即通过语言文字对构思中孕育的“雏形”进行表述和传达,用词语、句子、标点、体式和语言色彩使“心中的文章”最终成为书面的文章。表达不仅仅是把意义定型下来,它对原先的构思还有深化作用。本书第五章第二节对表达方式作了阐述,现在再说一说表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表达要重视语言的锤炼
 写作的表达所使用的语言是文字符号,这是它与绘画、作曲不同的地方。语言是建立社会秩序的基础,同样也是写作活动得以实现的基础。法律条文需要语言来确立原则,总结报告也需要语言来评价得失,更不用说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作品了。语言是一切社会行为和审美活动有序推进的前提,它是人生存在和发展的“根”。写作中一切美妙的构想,只有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语言上,才能化为现实。
 司空图在《诗品》中专门列了“洗练”一条,认为语言的锤炼要“如矿出金,如铅出银”,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老舍在谈到运用语言的过程时说:“要先想好了句子,看站得稳否,一句站住了,再往下写第二句。必须一句是一句,结结实实的不摇摇摆摆的。”“每写一句时,我都想好了,这一句到底说明什么,表现什么感情,我希望每一句都站得住。”(老舍《关于文学语言的问题》,见《作家谈创作》361页)而要每一句话都站得住,就非得在语言上苦心经营不可。这种经营,一要依靠积累,没有丰富的语汇作为支撑,炼字炼句就没有挑选余地,锤炼就成了一句空谈;二要舍得割爱,对看似漂亮实则不熨帖的表达能够狠下心推倒重来。叶圣陶在《文章例话》里就十分欣赏老舍的做法,“下笔之前,不只想一句,而是想好了好几句;这几句要是顺当,便留着;否则重新写过。”( 老舍《我不肯求救于文言》,见叶圣陶《文章例话》73页)我们往往只看到世界名著那金子般的语言,却忽略了“金子”背后作家们苦心经营、淘洗锤炼的功夫。杨义对鲁迅的语言艺术有一段精彩的评价:“《呐喊》、《仿徨》、《故事新编》三本小说集加在一起也只有二十几万字,但是,谁读了它们不感到心中沉甸甸,拿着它们不感到手中沉甸甸呢?这就使我们懂得了,漆黑的墨汁是怎样变成金子的,比金子还要光亮,比金子还值得珍视。不得不承认,鲁迅是以最经济的笔墨,写出最深刻、也最具沉重分量的人生的世界艺术大师。” (杨义《鲁迅作品综论》485页)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将语言的“确切”列为文学必备的五大品格之一,并强调要培养纯正的语感,来抵御语言瘟疫—官僚之风、学院派之风、媚俗之风—的侵袭。
 在信息化时代,写作语言的重要性也曾受到过质疑。有人预测各类图表、声像等视听觉信号的大量充塞,会改变文字符号独占鳌头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写作符号的范围应当扩大,可以包括“负载信息的抽象符号” ,(李冶陶《论当代写作学理论的建构起点》《应用写作》1993年第2期)文字以外的“其他符号”。(余国瑞《写作本质再探索》《写作》1991年第6期)我们认为,写作中虽然会穿插其他符号,但往往受专业的限制,如音乐专业的五线谱、数学专业的“算式”等,从写作的普遍性特征的角度来考察,则不宜将各自不同的专业化符号(大部分是临时的辅助性的)视为写作的恒定的普遍的特征或主要标志。不能因为“读图”的方便而降低“读文”的兴趣,不能因为声像带来的即时快感而忽视书刊让人永恒品味的价值。如果我们承认读图不能完成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人格提升的话,那么至少在目前还不能否认文字符号在写作中仍然占据的主导地位,写作仍然要过好语言这一关。
 (二)表达要重视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表达方式是语言表达的基本体式,它是按照表达的功能来分类的。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第五章已有介绍,这里着重谈谈它们之间的区别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
 1.叙述的操作方法。从操作方法上来说,叙述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写出行为的进程和事情的来龙去脉,有头有尾地交代事件的完整经过。这既是一个人思维清晰的表征,又是写作一切文体最基础的表述能力。
但是叙述不一定都是顺叙的,为了表述的丰富性,可以利用倒叙来改变叙事的顺序。倒叙即古人所说“先事后说,后事先说”的叙述方法。运用得好,有引起悬念、造成氛围的效果,如鲁迅小说《一件小事》的开头。但如果提前叙述的部分不具备吸引力,倒叙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颠倒、混乱。
 叙述的另一种方式是插叙,即在叙述事件的进程中,插进与事件相关情况的交代。插叙可以是时间上的跨越,把“过去”的事情插到“现在”的中间来叙述,给人以一种叙述上的纵深感;也可以是由事件产生的“联想”,补充这一事件的相关背景资料,丰富叙述的内涵。鲁迅散文《五猖会》写“我”儿时急于要跟家人一起去看赛会的情景:
 ……昨夜预定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严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年龄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得我其时是七岁。
 我志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文中“这所谓‘书’……”的一段,明显不在叙述的事件之中。从结构上看,把它去掉似乎也不影响叙事的连贯性。但是这段插入的叙述却自有意义:它交代了“我”当时年龄的幼小和读书的单调,有助于表现家长对于儿童天性的漠视,以及教育方式的僵硬。这对于深化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在叙述中增加插叙,既可以增加叙述内涵的层次性,使叙述内容变得丰富,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单一的平铺直叙,使整个叙述不仅具有由始至终的“顺序性结构”,而且还有彼此相连的“联结性结构”。(杨义《中国叙事学》65页)因此在学习叙述这一表达方式的时候,既要掌握按顺序叙述的基本功,又要学会恰当的插叙,以加强叙述的魅力。
 2.描写的操作方法。描写与叙述不是截然两分的,但也有比较清楚的区别。一般来说,叙述侧重于交代发生了什么和发生的经过,呈现人物的成长历程和事件的动态发展序列,以纵向的“历时性”为显著特征;描写侧重于表现怎样发生和发生的形态,刻画人物的形象和渐次铺展事件的细节,以横向的“共时性”作为主要特征。陈望道在《作文法讲义》中认为描写呈现了一种空间的情状,体现为一种“如画”的表达能力。
 关于描写的分类,第五章按描写对象作了划分和阐述。下面说说描写的具体操作方法。
 进行细致描写的第一种方法是分解步骤。如“老师拿起白色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悟’字”,这是一般的简单叙述,一笔带过,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能将老师拿粉笔、举粉笔、写粉笔字的步骤分别写出来,将老师的动作一段一段地推近,那就进人细致的描写了。如“老师拿起一支半截长的白色粉笔,在桌子上顿了顿,环视了一下全班同学,目光凝重,然后缓缓地转过身去,粉笔就在空中划了一道白色的弧线,落到了黑板上,只见黑板上凸现了一个斗大的字:悟。”当然,分解并非简单的分段,而是分段之后再用细腻的笔触对每段进行摹写,使每段形象鲜明,每一处细节都展露无遗。分解的方法,也可以用在对肖像的细描上,依次对人物的五官或穿着进行逐一描绘;还可以用在景物描写上,对景物进行“分类描摹”或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刻画。
 进行细致描写的第二种方法是放大特征,也就是用“特写”镜头对人物事件的某一局部进行刻画。例如对“一个工作狂在敲击键盘”这一行为进行放大,可以写成“他敲击键盘的时候,指法娴熟、灵巧,不像是在进行程序化的操作,倒像是在钢琴上优雅地弹奏一首圆舞曲。他的手指与键盘配合默契,手指的弹动都好像是与键码轻轻触动后所受到的自然反弹,指、键之间互相触碰的瞬间感觉是柔和而美妙的,富有韵律感。在不知不觉之间,他已经把键盘当作自己手指的延伸,当作自己身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至于人们在看到他埋头打字时,总以为他在输入一封充满柔情蜜意的情书”。在这里,输入者的手指及其动作被放大了,机械化、程序化的打字就变成了艺术化、诗化的音乐演奏。
 进行细致描写的第三种方法是转换角度。从多个视角来观照对象,有利于全方位展示形象的感性画面,形成立体感。假如要描写一位在受到老师表扬后不露声色但心里充满幸福感的同学,可以从老师的角度“发现他低下头去,但两边的唇角分明在微微向上扬起”,从同桌的角度“注意到他的右手在抽屉下将一支铅笔作三百六十度飞旋”,从后桌的角度写“弯腰拣东西时,意外地看到这位同学搁起二郎腿,皮鞋挂在他翘起的脚尖上来回晃悠着”,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现出此人表面平静而内心喜悦的特点。
 3.说明的操作方法。说明的方法主要是“两比两举一下分”,“两比”即比喻和比较,“两举”即举例子和举数字,“下”指下定义,“分”指分类别。这些在中学里都学习过。本书第五章第二节也对说明的要素和要求作了阐述。要掌握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可以着重从说明顺序和语言严谨性上人手。
说明顺序,一般认为有时间的先后次序、空间的方位顺序以及意义上的逻辑序列。时间顺序如烹饪的步骤,空间顺序如建筑物的布局,这都容易理解,唯独逻辑顺序较难,需要深入探讨。这里试举一例,是关于训练画眉鸟的:
 对于画眉的学唱,《画眉笔谈》中说:“欲试画眉能否教以语音,可于雏鸟未能鸣唱之前,置山溪流水间,若能自鸣,该鸟可教。然后于夜间令其醒,教之以音,日久习惯即能仿效。最名贵画眉以能仿人教语音外,还能独仿飞禽鸣声。”这种“教之以音”的方法比较困难,但遛鸟却是画眉鸣唱好坏的关键。遛鸟的方法是每天清晨或傍晚手提鸟笼将鸟带至空旷的田野、园圃处游散一番,让其接触自然的景色和清新的空气。遛完以后将笼挂在鸟多的地方鸣唱。雀友们清晨将笼挂在一起时应注意,画眉鸟喜欢争强好胜,死要面子。在发情季节不能让雄鸟听到雌鸟的叫声,为了炫耀自己的歌声而博得雌性的青睐,雄鸟往往拼死鸣叫而不愿停歇。有的画眉往往因鸣叫过度而累死。当几只鸟笼打开笼罩排叫时,有的画眉因鸣叫不敌对手,会在笼中乱跳不安或头顶羽毛竖立起来,这是示弱的表现,此时应及时把笼提走。否则,示弱的鸟下次来到原地,听到其他的鸟鸣叫便缄口不语、甘拜下风。对于刚开口学唱的画眉更不能与鸣叫突出的画眉挂在一起。(华文《鸟经》第63页)这段话先区分了训练画眉鸟的两种方法:“教之以音”和“遛鸟”,这是由古至今、由难入易的驯鸟方法。文章的第一层次以分类介绍作为说明的逻辑顺序;第二层次是针对“遛鸟”,提出两个注意事项(一是在发情季节不能让雄鸟听到雌鸟的叫声,二是学唱的画眉不能与鸣叫突出的画眉挂在一起)。第一层次在逻辑上体现为并列结构,第二层次在逻辑上体现为总分结构,而在这一总分结构里,分项说明部分又是一组并列关系。
 语言的严谨性是由说明的科学性这一特点决定的。说明是对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作出科学解释的表达方式,它要求客观、冷静,不介入作者的个人情感,也不作过多的主观评判。它讲究准确甚至是精确地反映事物的“自然本相”,这就离不开语言的严密性。如某工程施工招标说明书的其中一项是:
 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是指由甲方指定的混凝土预制场地和料场被洪水淹没,造成停工20天以上,预备费不足部分由建设单位负责。
 从文字看,对“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的界定,有很多个关键词构成,表述严密,有利于明确双方在特殊状态下各自的职责范围,避免出现合同纠纷。
 4.议论的操作方法。本书第五章第二节阐述了议论的要素、类型,那么,如何使议论能够“论起来”,而不至于沦为简单粗浅的举例说明?刚开始练习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时,很容易过早地提出观点,然后寻找与之对应的论据,却把可以“反驳”这一观点的材料排斥在视野之外,结果以偏概全,留下破绽,就容易被人驳倒。因为一味地选择与自己想法一致的事实和道理,而把原本客观存在的事实与言之成理的道理驱逐在外,这样的“自圆其说”很可能变成“自以为是”,既有举证不全的危险,又有阐释幼稚的弱点。“论起来”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曲曲折折的论述程序中。论述程序是由论层组成的,所谓论层,指的是每个围绕分论点而相对独立的论述层次,(林可夫主编《高等师范写作教程》381页)论层与论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补正的关系,而不应该是对某一现成结论的重复证明,即在论证过程中,反对削足适履地去迎合固有的观点,开始大胆假设的观点既可以“证明”,也允许“证伪”,允许“试错”,不断地寻找反例,自己找自己的漏洞,然后把漏洞补上,反而是一种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有利于讨论的深入,有利于最后形成比较全面和严谨的观点。只有经过反复辩难的自我追问,所推出的结论才是稳固的,才不会轻易被人“钻空子”。在这方面,许纪霖论傅斯年的“豪杰气”的文章可以给我们启发:
 “傅大炮”最为人乐道的,还是将中国两个最显赫的皇亲国戚孔祥熙和宋子文轰下台来。这两位掌管了国库钥匙的党国要人,在先后担任行政院长期间,不仅纵容手下人贪污,自己也大捞好处。因为有最高人士做靠山,一般人都敢怒不敢言。但傅斯年的眼睛里,却容不得半点沙子。他愤怒地说:“我拥护政府,不是拥护这班人的既得利益,所以我誓死要和这班败类搏斗,才能真正帮助政府。”他的后半生,几乎大半的精力都在与特权阶级的既得利益搏斗。程沦波将这场斗争,形容为“士大夫与买办阶级的争持”。士大夫阶级没有既得利益,有超越的公平意识,天然与既得利益者势不两立。傅斯年,很有一点传统士大夫的豪杰气。豪杰气,不是每一代士大夫都会有的,按照钱穆的看法,只有战国、三国、唐代和宋朝的知识分子有豪杰气。豪杰气背后必要有凭借,三国和唐代的士大夫凭借的是封建门第,是不可一世的贵族之气。但在战国和宋朝,贵族士大夫衰落,平民知识分子崛起,他们一无凭借,支撑他们信念的是孔老夫子遗留下来的儒家道统。到二十世纪,传统士大夫消亡了,士大夫的精神依然存在,光大于傅斯年这样的现代知识分子身上。他们也是平民出身,没有门第的荫护。虽然孔夫子之道已经被抛弃,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强大的道统:现代知识。傅斯年等现代知识分子正是凭借新的知识道统,与政统中的既得利益搏杀。(许纪霖《一代豪杰“傅大炮”》《中国知识分子十论》122页)
这段话开头的叙事作为铺垫,作者着重要论述的是“傅斯年的‘豪杰气’从何而来”这个论题,指出“豪杰气”背后起支撑作用的精神因素。三国和唐代的士大夫凭借的是高人一等的贵族之气。但光说贵族之气不全面,因为后来平民知识分子崛起,靠贵族气就靠不住了。所以作者又提出“支撑他们信念的是孔老夫子遗留下来的儒家道统”。但这样还有缺陷,到傅斯年所生存的时代,既无贵族气,孔夫子之道也已经被抛弃,他们作为“士大夫”的抗争勇气又靠什么来支撑呢?所以作者又提出了一个更强大的道统:现代知识。傅斯年等现代“士大夫”们正是凭借新的知识道统,来完成他们知识分子人格的塑造的。作者通过这样一波三折的阐释,揭示了一个事实: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批判勇气是由不同的文化传统提供的。虽然看上去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与独立精神代代相传,没有改变,但其独立人格的内涵已经注入了新鲜血液。假如没有经过这么一番曲折推进的论证过程,就对傅斯年炮轰贪官事件作出简单的评判,那么,论证既显得单薄,也显得草率,缺少说服力。
 5.抒情的操作方法。抒情历来有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之分,有些教材也称作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抒情最难的是感情的适度。感情太压抑,文章死气沉沉,索然无味;感情过于强烈,没有节制,又容易导致“矫情主义”和“滥情主义”,文章缺乏蕴蓄之美。最为理想的是刚柔相济、自然和谐的抒情。清代文论家姚鼎说过:“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刚者至于责强而拂决,柔者至于颓废而暗幽,则必无与文者矣。”([清]姚鼎《海愚诗钞序》)下面是两篇怀念老师的散文的结尾,都运用了抒情的方法。
 一篇是丰子恺的《悼夏丏尊先生》:
 朋友的太太生产,小孩子跌跤等事,都要夏先生担忧。那么,八年来水深火热的上海生活,不知为夏先生增添了几十万斛的忧愁!忧能伤人,夏先生之死,是供给忧愁材料的社会所致使,日本侵略者所促成的!
 以往我每逢写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总要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因为我的写文,是在夏先生的指导鼓励之下学起来的。今天写完了这篇文章,我又本能地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两行热泪,一齐沉重地落在这原稿纸上。(任文贵、杨北楼选编《长相思—名人笔下的老师》40页)
 另一篇是何为的《老师对我说》:
 深秋黄昏的最后一抹余晖渐渐消逝了。石砌的大礼堂里,蓦地灯火灿然。站在那么多的老师面前,我想说,今天的世界是多么幸福,要是我的老师至今犹在人间该有多好!不,我的老师将永远和我同在!我亲爱的老师!(同上)
丰子恺的抒情是由强烈的忧愤转入深切的怀念,由刚而柔,文笔逐渐转为凝重,完全是心情沉重的外显。何为的抒情属于触景生情,由柔而刚,笔调转为激越的呼告,一个“不”字,将遗憾升华为精神激励的永恒不灭。两篇散文的抒情启示我们,在情感真实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恰当调控抒情的方式:第一,在强烈的抒情之前,最好有铺垫,使沸腾的情感有一个逐渐升温的过程,才不会显得突兀。第二,抒情要刚柔配合,浓烈与蕴蓄相佐,才有真正的感染力。一味地浓烈,反而会破坏美感。
 (三)表达要善于“修辞”
 表达离不开修辞。对修辞,叶圣陶解释为“修就是调整,辞就是语言,修辞就是调整语言,使它恰好传达我们的意思”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209页),本书第五章第三节“修辞与语体”对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分别作了阐述,现在再说说写作过程中修辞的操作方法。
 大学生学习写作,往往热衷于积极修辞,而容易冷落消极修辞。其实,不能因为积极修辞“易学”就认为它必不可少,因为消极修辞“难学”就认为一般的写作不需要它。在传统的观念里,消极修辞是基础,积极修辞是锦上添花。中国的写作传统一向提倡平实的文风而反对堆砌词藻,把素朴自然当作表达的最高境界。这当然没错,问题是,“素朴自然”是如何炼成的?这里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不加区分地反感优美的词句,认为普通的词句与踏实的工作作风是一致的,又何必花哨?所以一直都用简单朴实的语句来表达;另一种是开始时由于词汇量不足,只好用简单的贫乏的语句来应付,当词汇丰富以后,于是写得绚烂多彩,文采飘逸,后来又觉得这样写太“轻浮”,没有分量,重新选择了朴素的文风。不过,这时候的朴素与开始的贫乏有天壤之别,虽然同样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词语,但它的背后有语言的积累在支撑着它,有丰富的词汇库可供选择,一个普通词语用来特别准确、贴切。这就是苏轼所说的“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或者叫做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贫乏——丰富——平实,是语言修炼必经的三重境界,它比“从简朴到简朴”的停滞不前要好,标志着一个作者在语言修炼上的突破与进步。
 语言表达的风格自古以来就分为“辞采”与“本色”两派,前者讲究“错彩镂金”(华丽浓艳),后者追求“初发芙蓉”(清新自然),它们各有千秋。应该用哪一种,第一要看情感需要,跳荡着青春情怀的,自然要写得俊逸,沉淀下深沉情感的,自然要写得平稳;第二与作者风格一致,洒脱的要轻灵,严谨的要朴实;第三需区分文体,文学作品需要文采,实用文章先求准确,不能以同一标准要求。就一般应用文章的写作来说,适当对文词进行修饰,会使文章增加感染人的效果。例如,一家省级明星企业的食堂工作总结,第一稿中所列的几个小标题分别是:“对蔬菜不鲜、花样不多的问题讨论解决”、“为廉价到市区批发”、“大米、面粉招标购买”,小标题仅仅是罗列做法,缺乏概括性,语言表述不够精致,显得寒碜。经过修改,将小标题写成“发扬民主,强化责任意识”、“优选渠道,树立节约观念”、“试行招标,改革进货办法”,三个句子,结构相同,字数齐整,符合小标题简洁醒目的文面要求。可见,即使是日常应用文章,是否讲究修辞,效果也是大不一样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立意方法——整合

下一篇文章选材的方法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