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的倡导者们,在批判封建文学的同时,便开始了白话文学的创作。虽然在文学革命开始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主要停留在理论建设上,但这确是新文学问世的前奏。随着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新文学的创造者们,运用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方法,倾吐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愿望,表现五四时代的叛逆、自由、创造的精神。新文学的创作呈现出可喜的繁盛景象。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在新文学的百花园中竞相开放。
新文学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始作俑者是胡适。1917年2月,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在《新青年》上发表,为新文学的白话诗创作起到了难能可贵的领军作用。1920年3月,胡适又出版了他的白话诗集《尝试集》。虽说他在再版的自序中说它“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但能多次再版,销量过万册,说明其白话诗歌的影响之大。
敢于打破旧格律的勇气和魄力对于要求冲破封建思想和僵化的文言文束缚的人们,起到了极为重大的鼓舞作用。到1918年,白话诗的创作出现了勃兴的态势,经常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上发表新诗的有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清、刘大白等。一时间掀起了竞相写白话诗的热潮。
最为引人注目的新诗人当推刘半农与刘大白。刘半农在初期诗人中比较注重抒写下层群众与劳动人民的悲苦,表现出一个思想启蒙者的人道主义情怀。他的《学徒苦》一诗反映了尖锐的劳资对立,对面色如土的学徒的非人的生活深表同情。《相隔一层纸》一诗化用了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揭示了人间的不平。刘大白的《卖布谣》、《田主来》以民歌民谣的形式揭示了农民生活的困苦,地主剥削的残酷,必然引起劳动人民对自己屈辱地位的认识,激发反抗情绪。又比如周作人的《两个扫雪的人》、胡适的《人力车夫》等,对劳动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五四”的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婚姻自主”、“吟诵爱情”、“歌颂叛逆与新生”,诗歌创作中的反映不乏其例。易卜生《玩偶之家》的介绍,在青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鼓励了对传统文化思想的大胆怀疑与否定,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深沉思索。由于个性解放的提倡,作家的创作有了鲜明的自我意识。作家创作了可观的描写婚姻自主与个性解放的诗作,动摇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残酷束缚妇女人格自由的封建礼教的根基,不同程度地起到了启蒙的教育作用。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新诗《爱之神》,响亮地喊出了“你要是爱谁,便没命的去爱他;你要是谁也不爱,也可以没命的去自己死掉”的反传统、争自由的心声。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扬鞭集》)、刘大白的《邮吻》(《邮吻集》)、康白清的《窗外》(《草儿集》)等,或吟咏爱情的甜美,或抒发热烈的相思,都是启迪民心的作品。胡适、郭沫若、朱自清、郑振铎、俞平伯等中国第一代新人都有爱情诗作。稍后还出现了专心写情诗的“湖畔”诗人。
郭沫若也是很早就开始新诗创作的,诞生于他的1919年到1920年诗的暴发期的新诗集《女神》,表现了浓郁的个人郁结、民族的郁结和冲破一切旧的束缚的迫切心情,充分体现了“五四”的对旧的一切的否定和对新生的渴望的叛逆与启蒙的时代精神。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新文学诗作。
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歌唱青春与爱情的诗集《昨日之歌》,婉曲而清新,歌颂了纯真的爱情。
徐志摩也是在“五四”新潮中开始创作的。他是个热血青年,他的诗不乏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的色彩。
积极写白话新诗的女作家冰心,她的小诗《繁星》、《春水》一时蜚声文坛。她充盈着“为人生”的感悟,在诗中发出了“醒着”的人“孤愤”、被“敲破”的“世人的命运”以及“小河”“没有快乐的声音”的慨叹。
象征派诗人的代表李金发,从他的整个诗作看,其中心意象,就是生与死的忧伤、现实与梦幻的迷惘。《弃妇》中的一些物象,表达了那足以能引起读者共鸣与哀伤的弃妇对生活的“隐忧”。
最早创作白话小说的是鲁迅。从1918年《狂人日记》的发表,到1921年《阿Q正传》的问世,一发而不可收,直至《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的出版,为现代文坛树起了光耀的丰碑,为现代白话小说的诞生打响了第一炮,可谓现代白话小说的拓荒者。在他的影响下,北大出了一个由叶绍钧、杨振声、汪敬熙、罗家伦等组成的新潮作家群。其作品多写底层人民的苦难。之后,文学研究会出现了叶绍钧、冰心、庐隐、王统照、许地山等问题小说家。他们由探索“爱”与“美”起步,逐渐转向揭示人世的不平。创造社郁达夫、郭沫若等的小说以抒发内心的抑郁苦闷情绪开创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先河。而在鲁迅《故乡》等作品影响下的一批由乡间流寓到城市的青年人,把创作的视角转向了广阔、古老而又衰败的农村,以“乡土小说”这一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小说流派,开拓了五四小说题材的新领域。他们是许杰、许钦文、王鲁彦、台静农等人。他们的作品,虽说偏于写实,但不无乡愁的流露。比如王鲁彦的《黄金》,写由于金钱作祟,竟使乡间的风俗和心理,由淳厚自然到势利浇漓,发生着惊心动魄的变化。
新文学在散文领域最先出现的是杂感与小品。鲁迅发表于《新青年》杂志“随感录”专栏中的杂文,显示了无比的威力。因为这种文体短小精悍,能迅捷地反映社会问题,无拘无束,恣意而谈,所以有不少文学青年在各报刊《随感录》上发表杂文。像陈独秀、李大钊、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吴虞等,都写过启蒙性的文艺短评,内容大都是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再后,出现了记事性散文、小品散文。朱自清、周作人的散文成绩着实不菲。周作人的散文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形式也多种多样。而朱自清以写个人家庭生活,抒发自我感情以及写景抒情的散文最为脍炙人口。冰心的散文实为美文,透着女性委婉与闺秀的典雅,备受读者青睐。写作文艺短评的高手李大钊,他的多部杂文集是刺向封建营垒的利刃。这位新文化运动中最早从事马列主义理论宣传的先驱,较之一般启蒙者更清醒、深刻,而且有前瞻的特色。
新文学在戏剧领域的主要成就在话剧。由于它在五四前引进中国时走了变路,所以其创作成就与小说、散文及新诗相比,就显得有些逊色。新文学的第一个话剧剧本胡适的《终身大事》塑造了反抗封建礼教,离家出走,实现婚姻自由的娜拉式人物--田亚梅的形象。欧阳予倩的《回家以后》提出了旧式女子在新的社会潮流中,应摆脱依附观念,树立自主意识的问题。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则以悲剧形式控诉了封建门弟观念。而丁西林则以温婉的幽默,从世态人情的谐趣性描摹中,开创者中国的讽刺喜剧,使人们从“笑”中得到启迪。他的成名作《一只马蜂》、《压迫》堪称现代话剧史上独具一格的世态幽默喜剧。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