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鉴赏
## 一、诗人及创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其代表作众多,如《望庐山瀑布》《行路难》等。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正月,当时李白随永王李璘水师东下寻阳,这组诗即在永王幕府中所作。安史之乱爆发,局势急剧恶化,李白暂避于庐山。但他心怀壮志,渴望有所作为。当永王李璘派人邀请他出山时,他欣然前往,并写下这组诗。
## 二、诗歌内容概述
这组诗共十一首(第九首前人定为伪作),均为七言绝句。它们记录了永王李璘军队东下的情况,赞颂了永王的“功绩”,同时抒发了诗人的“远大抱负”。
## 三、艺术特色
### (一)丰富奇特的想象
在诗歌中,李白充分发挥了其想象力。如“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诗人想象永王的楼船所到之处,原本波涛汹涌的长江和汉水顿时风平浪静,变成了像雁鹜嬉戏的平静水池。这一想象将永王军队的威力进行了夸张的展现,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对永王能够平息战乱、恢复和平的期待。又如“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把永王的楼舰与秦始皇、汉武帝的行动相比较,凸显出永王楼舰的非凡气势,想象大胆而新奇。
### (二)大胆的夸张手法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诗人以东晋谢安自比,认为自己能像谢安那样在谈笑之间就平定叛乱。这不仅是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表达,更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突出了诗人渴望在平叛中大展身手的豪情壮志。“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通过对长风、大海、高山、古月等宏大景象的描写,运用夸张手法展现出永王军队东下时的磅礴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 (三)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全诗的情调昂扬而积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从诗歌的整体风格来看,语言奔放豪迈,情感热烈激昂,如“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通过对雷鼓、云旗等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热烈壮观的氛围,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典型特征。
## 四、思想情感表达
### (一)爱国爱民与向往和平
诗中展现出李白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描绘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北方胡虏在三川一带肆虐,百姓纷纷南逃,如同晋朝的永嘉之难。诗人对此深感痛心,表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而他希望永王能够平息战乱,使百姓恢复和平生活,如“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体现了他向往和平的愿望。
### (二)远大抱负的抒发
李白在诗中赞颂永王的“功绩”,实际上也是借永王的平台来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他渴望能够在平叛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想要指挥军队、平定叛乱、收复长安的壮志豪情。
## 五、历史与现实意义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不仅是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它记录了安史之乱时期永王军队东下的情况,为研究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文学资料。同时,诗歌中所展现的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国家危难时要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也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永王李璘的东巡最终被认定为叛乱,李白也因此受到牵连。但这并不影响这组诗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它依然是李白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