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李白《横江词六首》鉴赏
《横江词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六首诗名为写景,实为写心,处处流露出诗人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江北上的惆怅与焦虑。
## 一、创作背景之争议
关于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学界尚无定论。有观点认为是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李白初出蜀时所作;也有人觉得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秋,李白由南陵奉诏赴京途中所写,体现他初受玄宗信任,急于上到西秦效力,却被横江阻拦的急切心情;还有观点将其系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认为诗中的横江风波象征着黑暗腐朽的政治局面和岌岌可危的国家命运;安旗先生则认为是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秋天,李白由幽州归来南下宣城途中经横江浦时所作,横江风浪象征安禄山行将叛乱,寄寓着诗人对唐王朝危急形势的忧虑。
## 二、诗歌内容与意境
### (一)其一:夸张绘景显凶险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开篇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充满地方色彩。“侬”是吴人自称,“人道”与“侬道”纯用口语,一抑一扬,感情率真,富有民间文学本色。横江浦地势险要,有时江面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以有人觉得“横江好”;但有时风急浪高,惊险可怖,诗人便认为“横江恶”,自然引出下面的奇语。
“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运用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形势险要,“猛风吹倒”将大风的凶猛描摹得淋漓尽致,仿佛狂风怒吼着要刮倒天门山。紧接着,诗人描写猛风掀起的洪涛巨浪,雪白的浪花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浪峰一浪高过一浪,似乎比南京城外江边的瓦官阁还要高。瓦官阁在诗中如同航标,指示着方向、位置和高度。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倒天门山”虽大胆夸张,但从山势险峻与风力猛烈的情景看,写得活灵活现;“白浪高于瓦官阁”,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上看,站在高处远望也合乎情理。
### (二)其二:愁绪随水万里长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诗中提及海潮、牛渚矶、马当山等,突出横江一带地势的险要和风浪的险恶。诗人想要渡江,却被恶劣的风波所阻,这江水仿佛牵动着他万里的愁绪,将诗人北上的急切和无法渡江的惆怅表现得十分深沉。
### (三)其三:西秦难渡心忧愤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诗人站在横江西望西秦,却被江水阻隔。汉水与扬子津相连,而江面上白浪如山,狂风呼啸,让驾着高帆的船夫都愁苦难当,更不用说诗人想要渡江北上的艰难了,进一步抒发了他内心的愤懑和无奈。
### (四)其四:浙江八月比浪高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诗中想象海神来过,恶风回转,浪涛拍打天门石壁,场面极为壮观。诗人将横江的浪涛与浙江八月的钱塘江潮相比,认为横江的浪涛如同连山喷雪一般,更凸显出横江风浪的汹涌澎湃,也展现出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
### (五)其五:津吏劝阻心意灰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横江驿馆前,渡口的官吏迎接李白,并指着东边升起的海云,劝阻他不要渡江。“郎今欲渡缘何事”一句,更体现出当时渡江的危险和不可行,诗人北上的希望再次破灭,心情愈发惆怅。
### (六)其六:惊波动山劝归乡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诗中描绘了月晕、天风、海雾等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危险的氛围。海鲸驱迫百川倒流,惊波涌起让三山都为之震动,最后引用“公无渡河”的典故,劝诗人不要渡河,还是回去吧,进一步强调了渡江的危险和诗人所处的困境。
## 三、艺术特色
### (一)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全诗想象丰富奇伟,如“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涛似连山喷雪来”等描写,将横江的风浪夸张到极致,创造出雄伟壮阔的意境,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
### (二)语言自然流畅
诗歌语言如同民歌般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多使用口语,如“人道”“侬道”等,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易于理解和接受。
### (三)借景抒情
表面上是在描绘横江的地势险峻、气候多变和长江风浪的恶劣景象,实际上处处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人将自己北上的急切、不可渡江的惆怅与焦虑融入到对景色的描写之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总之,《横江词六首》是李白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卓越的创作才华。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