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李白《秋浦歌十七首》鉴赏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天宝年间漫游秋浦时所作的组诗。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这组诗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艺术价值颇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
## 一、情感表达丰富多样
### (一)思乡与愁绪
在组诗中,多首诗流露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客居的愁绪。如“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诗人眼中秋浦似乎总是充满了萧瑟之秋意,这萧条之景引发了他内心的愁绪。他登上东大楼,望向长安的方向,只能看到江水奔流。他想托江水传达自己的思念,希望能将自己的泪水带到扬州,生动地表现出他的思乡之切和客居的孤独寂寞。又如“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秋浦夜晚猿猴的哀啼更添愁绪,诗人想离开却无法离开,短暂的游历变成了长久的羁留,不知何时才能归家,只能在孤舟中泪如雨下,进一步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和对归期的迷茫。
### (二)人生感慨与愁闷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诗人来到秋浦后,两鬓忽然变得衰飒,猿猴的叫声仿佛催促着他的白发生长,使他感叹自己的衰老。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更是千古名句,诗人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说白发有三千丈之长,原因是愁绪也有这么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衷。当时唐王朝政治腐败,李白已五十多岁,理想无法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怎能不让他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 (三)对劳动场景的赞美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开篇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熊熊燃烧的炉火照亮了天地,红星四溅,紫烟蒸腾。诗人用“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透露出他的新奇、兴奋和惊叹之情。“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赧郎”指被炉火映红人脸的冶炼工人,从这两个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他们在明月夜一边劳动一边歌唱,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虽然这是夸张之笔,但却极为传神地揭示出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 二、艺术特色鲜明独特
### (一)夸张手法的运用
李白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白发三千丈”,一个人七尺身躯却有三千丈的头发,看似不近情理,但结合下句“缘愁似个长”,便明白这是为了突出愁绪之深。这种大胆的夸张非李白莫敢,既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内在感受的真实性,又巧妙地赋予诗歌外在形象以更大的感染力。又如“天倾欲堕石”,诗人以极度夸张之笔描写了水车岭的陡峻奇险之状,似乎水车岭直插云天,青天都要倾斜,山顶的石头眼看就要坠落,生动地展现了水车岭的奇特景观。
### (二)生动的描写与形象塑造
在描写景物和人物时,李白用词生动,形象鲜明。在描写冶炼场景时,“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通过光、热、声、色的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的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在塑造冶炼工人形象时,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赧郎”二字新颖独特,让读者能联想到工人的体魄和性格。而描写秋浦的白猿“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将白猿超腾跳跃的姿态比作飞雪,生动地展现了白猿的活泼可爱。
### (三)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
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如“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秋浦的萧瑟之景与诗人的愁绪相互交融,使读者能深刻感受到他的忧愁。“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秋夜猿猴的愁啼、黄山的景象以及清溪的流水,都与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相契合,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他的痛苦与无奈。
《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以丰富的情感、鲜明的艺术特色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内心世界,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