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鉴赏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四载(755 年)游当涂时,为友人赵炎所画的粉画山水而作的题画诗。此诗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采。
## 一、绘画场景的生动再现
开篇“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画中山水的雄伟壮阔,峨眉山高耸入西极之天,罗浮山与南海相连,一下子就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宏大的艺术境界。“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赞美画家构思巧妙,挥动画笔,仿佛能驱使山水,将高山大海的壮丽景象置于观者眼前,凸显了画家高超的技艺。接着,“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描绘出满堂空灵苍翠的景象,仿佛可以用手扫去,赤城的霞气和苍梧的岚烟从画中飘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进一步渲染了画中山水的意境,洞庭、潇湘的美景意境深远,诗人的情意也随着三江七泽之水回返往复。这一段从整体上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包罗万象的山水画卷,几乎将天下山水之精华荟萃于一壁,展现了画家的匠心独运,也体现了李白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山水的独特感悟。
## 二、孤舟意象的情感寄托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诗人的视角从宏大的山水场景聚焦到一叶孤舟上。惊涛汹涌,孤舟远去,不知归期,征帆静止,仿佛随风飘落在天边。这一孤舟意象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可能象征着人生的漂泊无依、前途的迷茫。在这幅静止的画面中,孤舟的孤独与周围山水的宏大形成鲜明对比,更增添了一种孤寂、惆怅的氛围,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诗人心摇目断,兴致难尽,不禁发问何时能到达传说中的三山之巅。三山是神话中的仙境,这里体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也暗示了现实中的无奈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三、清幽之境的宁静描绘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诗人继续描绘画中的景致,西峰峥嵘,流泉喷涌,横石阻挡着潺潺流水;东崖重叠,轻雾缭绕,深林杂树郁郁葱葱。在这个幽僻的地方,仿佛失去了昼夜之分,诗人隐几而坐,寂静地倾听,却听不到蝉鸣。这一段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与祥和,也体现了诗人对这种宁静境界的喜爱和追求。
## 四、赵夫子形象的融入与出世愿望的表达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诗人在画中描绘了长松下对坐不语的羽客和南昌仙人赵夫子。赵夫子年少有为,是青云之士,讼庭无事时宴请宾客,仿佛置身于丹青之中。这不仅是对友人赵炎的赞美,也将现实与画境相融合,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
最后“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诗人认为五色粉图虽然精美,但比不上真正的仙人境界。他表达了自己想要功成身退,追求真仙境界、回归自然的愿望。“武陵桃花”代表着世外桃源般的理想之地,诗人觉得若等到功成名就再拂衣而去,那美好的武陵桃花仿佛都会嘲笑自己的迟暮。这体现了诗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心理,既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又有对出世生活的向往。
## 五、艺术特色
在艺术手法上,此诗情景交融,诗人将对画家的赞美、画的内容和自己看画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层次分明。语言上,充满了夸张、想象等浪漫主义色彩,如对峨眉、罗浮等山的描写,展现了李白诗歌一贯的豪放飘逸风格。同时,诗歌在描绘画面时,视角不断转换,从宏观的山水全景到微观的孤舟,再到清幽的山林,最后融入人物,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随着诗人的笔触在画中游览。
总的来说,《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不仅是对一幅粉图山水的赞美,更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寄托。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风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