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鉴赏》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1-13
590
郭进拴|《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鉴赏》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古,此诗生动展现了作者夜登金陵城西楼的所见所感,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与深刻的人生感慨。

## 一、创作背景与环境
金陵城西楼即“孙楚楼”,因西晋诗人孙楚曾来此登高吟咏而得名,它位于金陵城西北覆舟山上。这里蜿蜒的城垣、浩渺的长江皆在脚下,是观景胜地。诗人选择在此地的夜晚登高望远,为全诗奠定了独特的情境基础。

## 二、诗歌内容解读
### (一)开篇点题,心境初显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诗人在寂静的夜晚,独自一人登上城西楼。“凉风发”暗示季节为秋天,与下文的“秋月”相呼应。“望吴越”点明了登楼目的,而“夜寂”“独上”等词,隐隐透露出诗人登楼时孤寂、抑郁、怅惘的心情。这种心情贯穿全诗,为后文的写景和抒情埋下伏笔。

### (二)精妙写景,意境空灵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上句写俯视之景,白云将皎洁的身影投入江中,与秋水一起轻摇水面上的金陵城。“摇”字化静为动,凉风吹来,微波涌动,让人仿佛看到城垣在轻轻摇荡,生动地写出了秋月下临江古城的动态美。下句写仰观之景,树木草叶上积聚的露珠,宛如珍珠般晶莹,仿佛从秋月中滴下。“滴”字同样化静为动,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灵动。两个“白”字,渲染出月光的皎洁、云天之渺茫、露珠之晶莹和江水之明净,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意境。

### (三)直抒胸臆,感慨知音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愿归去。“相接”意为精神相通、心心相印,一个“稀”字,流露出诗人一生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苦闷心情。诗人感慨古往今来风流雅士众多,但真正能成为知己的却寥寥无几,“古来”“眼中”也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

### (四)怀念古人,寄寓情思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谢朓曾唱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佳句,李白对其十分敬慕。此句表明诗人能领会谢朓诗句的含义,与其精神相通。诗人长忆谢朓,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境遇不幸、知音缺少的寂寞与忧愁,同时也表达了对谢朓才华的崇敬和追慕之情。

## 三、艺术特色
### (一)构思精巧,脉络清晰
全诗以写眼前景起笔,归结于对谢朓的钦佩。诗人时而写自己的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笔触所及广阔悠远。虽然表面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但仔细玩味,以“愁情”为线索贯穿全诗,脉络分明。

### (二)用词精妙,富有表现力
“摇”“滴”二字尤其神奇,使静止的画面流动起来,让平常的云、水、城、露、月等景物情态毕现,异趣横生,充分体现了诗人奇特的想象力、对大自然敏锐的感觉和细致的观察力。

### (三)情景交融,氛围沉郁
诗中景中含情,情随景生。清冷的秋夜、寂静的古城、皎洁的月光等景物,与诗人孤寂、苦闷的心情相融合,营造出一种苍茫、悲凉、沉郁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主题。

总之,《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是李白诗歌中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和浪漫的想象,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李白《横江词六首》鉴赏

下一篇郭进拴|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鉴赏》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