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鉴赏》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佳作。此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高超的艺术技巧,值得深入鉴赏。
## 一、创作背景与情感基调
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送刘十六归隐湖南。当时,李白怀着济世之志奉召来到长安,然而长安“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的政治现实,让他的期望彻底破灭。在此背景下送友人归山,他的情感不再是对待一般隐逸的平淡,而是饱含着同腐败政治决裂的浓烈情绪。他借送刘十六归隐之事,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诗中真情喷薄而出。
## 二、独特的意象选择与象征意义
诗命题为“白云歌”,紧紧抓住白云这一形象展开情怀的抒发。白云与隐者的联系由来已久,南朝陶弘景以“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回应齐高帝,从此白云便与隐者结下不解之缘。白云自由不羁、高举脱俗、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绝佳象征。
李白直接从白云入手,让这朵白云从首句“楚山秦山皆白云”起,就与刘十六形影不离,随他渡湘水,入楚山里,直至末句“白云堪卧君早归”,全诗从白云始,以白云终。读者仿佛只看到一朵白云在飘浮,而隐者的高洁、隐逸行动的高尚尽在不言之中。诗中不直写隐者,也不咏物式地实描白云,而是将白云当做隐逸的象征,真正达到了清空高妙、风神潇洒的境界,正如胡应麟所说“诗贵清空”“诗主风神”。
## 三、巧妙的构思与行程线索
为充分发挥白云的形象和作用,这首送别诗不再从其他方面叙述离情,仅择取刘十六自秦归隐于楚的行程落笔。通过白云的一路相随,展现刘十六的归隐之旅。这种构思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集中,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隐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 四、语言特色与艺术效果
全诗采用歌行体形式,句式上多用反复、顶真的修辞手法,具有民歌复沓歌咏的风味。如“长随君,君入楚山里”“长随君”的反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声韵流转,情怀摇漾。
首句称地,不直言秦、楚,而称“楚山”“秦山”,不仅与归山相应,气氛谐调,增强了隐逸色调,而且古人认为云触山石而生,自然地引出了白云,择字之妙,一笔双关。当诗笔触及湘水时,点染上“女萝衣”一句,借用屈原《九歌·山鬼》的故实,意谓湘水对洁身修德之人将以盛情相待,进一步渲染了隐逸地的可爱和归者之当归。
## 五、思想内涵与价值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以及刘十六高洁人格的赞赏之意,隐含了作者与腐败政治的决裂之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李白通过对隐者的歌颂,展现了自己对自由、高洁品质的追求,以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同时,诗歌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对隐逸文化的崇尚,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总之,《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达到了和谐统一,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