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李白《子夜吴歌》鉴赏
《子夜吴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作品,共四首,分咏春、夏、秋、冬四季。四首诗连起来则是一组彩绘的春夏秋冬四扇屏美人图,下面对这四首诗分别进行鉴赏。
## 春歌:清新灵动的春日恋曲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此诗描绘了一幅春日采桑图。诗中塑造了一位美丽勤劳的秦地采桑女形象,她素手在青条上采桑,红妆在白日下显得格外鲜艳。诗人借用乐府诗中罗敷的故事,为诗歌增添了文化底蕴。“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以女子委婉而坚决的口吻,拒绝了权贵的纠缠,展现出她的聪慧与自尊。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节奏明快,充满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体现了民间情歌的质朴与纯真。
## 夏歌:明艳绮丽的夏日风情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诗中描绘了镜湖夏日的美景,广阔的湖面上荷花盛开。诗人将西施采莲的故事融入其中,使诗歌更具浪漫色彩。“人看隘若耶”生动地表现出西施的美丽动人,引得众人围观。“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则略带一丝命运的无奈,暗示了西施的悲剧结局。此诗画面感极强,色彩明艳,将夏日的热闹与女子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 秋歌:深沉真挚的秋日情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精华。前两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描绘出一幅月夜捣衣图,明月笼罩着长安城,千家万户传来捣衣的声音。“一片”与“万户”,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又凄凉的氛围。秋风不仅吹送着捣衣声,更吹不尽思妇对玉关征人的深情。“总是”二字,强调了这种情思的深沉与持久。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直抒胸臆,表达了思妇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丈夫早日归来的期盼。从内容上看,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诗歌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冬歌:细腻感人的冬日牵挂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诗中描绘了一位女子在寒夜为征夫赶制棉衣的情景。“明朝驿使发”点明时间紧迫,“一夜絮征袍”则突出了女子的急切与辛劳。“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通过描写女子的动作和感受,从侧面烘托出天气的寒冷,更表现出她对丈夫的关爱和牵挂。最后两句“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则流露出女子的担忧和期盼,不知道棉衣何时能送到丈夫手中。整首诗叙事性强,情感细腻,通过对女子具体行为的描写,将她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白的《子夜吴歌》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传统,语言自然清新,明白如话,情感真挚动人。四首诗分别从不同的季节和场景入手,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和故事,但都围绕着爱情和离别这一主题。同时,诗歌也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组诗不仅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