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十三)《正月十五夜》是唐代诗人苏味道描写上元节(元宵节)的经典之作,描绘了武则天时期神都元夜热闹非凡的景象,体现了节日的欢乐氛围与人们对良辰的珍惜,具体赏析如下:
### 创作背景
据记载,武则天时,正月十五夜京城大放花灯,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观灯者人山人海,文士数百人赋诗纪事,苏味道此诗大约作于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也有学者认为作于神功元年(697年)、长安元年(701年)。
### 艺术特色
- **意象组合独特新颖**:“火树银花”将金属工艺与自然花卉并置,创造出超现实的美学效果,比李白“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想象更早三十年,生动展现出元宵节灯火璀璨的绮丽夜景。“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中,“暗尘”与“明月”形成对比,暗合《春江花月夜》的意境追求,以动态描写勾勒出游人如织、车马川流的热闹场景。“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把人物描写融入声光场景,使视觉盛宴转化为通感体验。
- **对仗工整,形式与内容统一**:作为初唐成熟的五言律诗,首联“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以工整对仗构建空间维度,将地面灯树与天上星桥连缀成一幅璀璨画卷,总写节日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欢快的基调。
- **色彩明丽,节奏轻快**:诗中运用“火树银花”“明月”等鲜明的色彩词汇,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元宵夜景图。诗句的节奏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与节日的欢快氛围相契合。
### 情感表达
- **对节日盛景的赞美**:诗人通过对灯火、星桥、游人、歌女等的描写,全方位展现了元宵夜的热闹繁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一盛景的赞美之情。
- **对良夜的珍惜留恋**:“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直抒胸臆,表达出人们沉醉于节日盛景,希望时间能够停留,不要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的心情,体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留恋。
### 历史文化价值
- **反映唐代节日文化**:此诗是研究唐代元宵节文化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了解到唐代元宵节放花灯、取消宵禁等节日习俗,以及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火树银花”成为描写元宵夜景的经典词汇,被后世广泛引用,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就受到了该诗的影响。该诗的创作手法也为后世描写节日的诗作提供了借鉴。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