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十四)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12
512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十四)《咏风》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不仅是其咏物诗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风诗中的佳作。此诗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风喻人,借风咏怀,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抒发了诗人普济天下苍生的情怀。以下从不同方面对这首诗进行鉴赏:

### 诗歌原文与译文
- **原文**:“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 **译文**:凉爽的风呼呼作响,它为我使山林沟壑变得清爽洁净。它吹散烟雾,去寻觅山涧中的人家;它卷走云雾,从山间房屋中穿过。风来来去去本没有踪迹,可它却像洞悉人心一样富有情谊。日落时分,山水一片寂静,风又为您吹起松涛阵阵。
### 创作背景
王勃身处初唐文学变革的关键时期,自幼天赋异禀,年少胸怀壮志,渴望在仕途建立功勋。然而,他因《檄英王鸡》触怒唐高宗,被逐出王府,后又因私藏罪犯曹达一事险些丧命。这些挫折使他心境变化,在游历中借诗歌抒发复杂情感。《咏风》便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下,诗中的风或许承载着他在困境中渴慕的自由、灵动与深情,寄寓着他对人生美好境界的向往。
### 诗歌赏析
- **高尚品格的象征**:宋玉的《风赋》中提到风“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此诗所咏的“凉风”也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初秋炎热未消时,凉风吹来带来快意和凉爽,它吹遍林壑,驱散烟云,寻到涧底人家,卷走雾霭现出山间房屋。风“去来固无迹”,行踪不定却施惠于人无所图、不求回报;“动息如有情”,慷慨惠施、不遗余力,仿佛有情有义之人。白天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傍晚又为歇息的人们吹奏悦耳松涛声,体现出高尚无私的品格。
- **托物言志的表达**: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实则是借风寄托自己的“青云之志”。他少有才华却壮志难酬,如在《滕王阁序》中表达的“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此诗中借风咏怀,期望自己能像风一样,为世间有所作为。
- **拟人手法的运用**:此诗着眼点在“有情”二字。首句“肃肃”状风势之速,次句“加”字将风化为有意行动,仿佛风疾驰是为使林壑清爽。诗中还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动态景象,用“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把自然现象写成有意识的活动,将风刻画得神通广大,如精灵般出入山涧,使风的形象栩栩如生。 
- **意境营造与情感表达**:全诗紧扣风展开,营造出灵动且有层次感的意境。诗中展现了风带来清爽、驱散云雾、奏起松声等画面,将自然景象与诗人情感相融合。风的“有情”与诗人内心渴望有所作为、普济苍生的情怀相呼应,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困境中仍坚守理想的精神。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其“余味”正体现在借风喻人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人生追求上。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十三)

下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十五)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