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十九) 王勃《山中》鉴赏
《山中》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当时王勃被逐出沛王府,本想借蜀地山水消解胸中积愤,却反被南国物候勾起了更多的乡思和烦忧。
## 一、情感基调与主题
这首诗塑造了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整首诗情感基调悲凉,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出浓厚的思乡氛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凄苦。
## 二、诗句分析
### (一)“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首句“长江悲已滞”,运用了即景起兴的手法。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这本是常见之景,却触动了他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从字面上看,可理解为诗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若结合下句“万里”来看,也可能是诗人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从而引发羁旅之悲。古代诗人常借江水抒发羁旅愁情,而王勃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还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诗人客居巴蜀,归思缠绕,当他俯瞰长江时,竟觉得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水流都变得滞重不畅了。这种新奇的想象,既源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实感。因为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往往会觉得江水凝滞不动。
第二句“万里念将归”,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万里”极言离家之远,“念将归”借用宋玉《九辩》中“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的成语,表明自己虽有归乡之愿,但一时难以成行,只能在思念中徒增伤感。“悲”和“念”二字,是全篇的“诗眼”,奠定了全诗思乡的情感基调。
### (二)“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况属”一词,有推进语气的作用,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愁苦。诗人思归心切,本已焦急万分,更何况此时正值暮秋时节。“高风晚”点明时间是深秋的傍晚,秋风萧瑟;“山山黄叶飞”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山山岭岭上黄叶纷飞。这两句看似纯是写景,实则景中含情。从“兴”的角度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更难以排解;从“比”的角度看,这飘零的黄叶就像诗人自己,漂泊天涯,处境凄凉。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但用得自然贴切,毫无模拟痕迹,还能让读者产生更多联想,深化了诗的意境。
## 三、艺术特色
### (一)情景交融
诗人巧妙地将情与景融合在一起。前两句抒情,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后两句写景,通过深秋的景象进一步烘托思乡之愁。情因景而更浓,景因情而更具感染力,使整首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 (二)意象丰富
诗中运用了长江、秋风、黄叶等意象,这些意象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长江象征着诗人的羁旅漂泊;秋风和黄叶则象征着诗人的凄凉心境和飘零的命运。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 (三)语言洗练
整首诗仅二十个字,却能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语言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王勃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 四、总结
王勃的《山中》以其深刻的主题、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也让我们领略到了初唐诗歌的独特魅力。这首诗跨越时空,引起了无数游子的共鸣,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