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十八)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12
474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十八)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鉴赏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组诗,皆为五言绝句。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等为核心意象,生动描绘出江边月夜送别的场景,将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入景色描写,句句流露出离别的伤感与痛苦,尽显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诗中巧妙运用融化手法,不着痕迹,使诗篇呈现出空灵蕴藉之美。

## 创作背景
从王勃《王子安文集》里与之参证的江边送别诗,如《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可知,这两首诗是他旅居巴蜀期间客中送客之作。两诗结合起来,能大致了解写作背景:送客之地为巴南,话别处在津亭,启行时间是秋夜,分手地点是江边,行人所去之地或许是塞北,此去便有巴南、塞北之隔。

## 具体赏析
### 第一首:直抒与缺憾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首句点明江水送友人南下,暗示送别地点在巴南。“山横塞北云”描绘出塞北之云横亘山间的景象,暗示友人此去塞北,路途遥远。“津亭秋月夜”点明送别时间是秋夜,地点在渡口的亭子,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末句“谁见泣离群”以反问形式表达离情,然而这种表达较为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而且“山横塞北云”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之景,未能与上下两句的当前实景完美融合,无法形成和谐统一的特定境界,也难以与诗篇所表达的离情相互映衬,实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 第二首:寓情于景之妙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 **前两句之景与情**:“乱烟笼碧砌”,凌乱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描绘出一种朦胧、迷茫的景象,暗示诗人内心的惆怅与不舍。“飞月向南端”,高悬的月亮朝着南方移动,“飞”字不仅写出月亮移动的动态,更反衬出时光飞逝,话别时间之长,体现出友情之深和惜别之情。这两句以烟笼月移之景,展现出送别后夜色逐渐深沉的过程。
 - **后两句之景与情**:“寂寞离亭掩”,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寂寞”二字直接点明诗人此时的孤独心境。“江山此夜寒”,此句堪称神来之笔,将诗人的主观感受融入江山之中,仿佛大江与高山都因这场离别而充满寒意。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身边眼前的景色构成了一幅优美且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图。表面上看全诗都是写景,但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跃然纸上,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具耐人寻味的深度与美感。
 - **整体画面之融合**:从四句诗各自描绘的画面来看,首句是地面景,次句是天空景,第三句是近处景,末句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实则相互关联,融合为一个整体。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深刻表达出诗人送别友人后的伤感与落寞。

总体而言,《江亭夜月送别二首》虽同为送别之作,但第二首在艺术上更为出色。王勃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将离情别绪巧妙地融入其中,使读者在感受画面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展现出他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十七)

下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十九)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