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 《乡情老更深》【一百二十六】
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煌煌之大者在文学,文学之源远流长者在诗歌,诗歌之泰山北斗者在唐诗宋词。然熙熙攘攘,为利来往的今世,孔老师置身化外,情怀独抱,痴迷于诗词,醉心于韵辙,调弦弄律,歌咏不辍,独美其美,独醉其醉,难能可贵。孔老师的诗作不受格律所限,没有韵辙苛求,自由散淡,洒脱自如。孔老师十分谦虚,曾写下《秀才与欧阳修》,以述心志。
读孔老师的诗歌,我一下子就被她轻盈、飘逸的文风所吸引,不堆砌华丽的辞藻,不故作惊人之笔,始终保持朴实平易的风格,但是,却能收到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
绞尽脑汁写不出诗,轻轻松松才有灵感和诗意,诗不可强为,生拉硬扯来不了,不知不觉从心底像清泉一样流出来,或者像琼浆,那是生活的乳汁啊!经历和感受是人生的财富,也是诗人的财富。
没有生活就没有诗,没有感受就没有诗。
古人讲:“诗言志,歌永言。”好的诗歌都是物、情、言的三者交织,即使是描景状物,恐怕也是托寄了诗人的情思。我觉得不论什么诗体也不论什么语境,基本的创作规律应该是相似的,客观的“物”,主观的“情”,和抒情状物的“辞”,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创作出文质俱佳的文字,这三者均不可少。其中“情”是物与辞的连缀,没有情,没有人情的参与,这一切都是凝滞和僵死的。纵观孔老师的诗行,无不表露出她对人生的参透,她的人生萍影在她的百余首诗中都有呈现,有少不经事的宏图大志,有讲坛执鞭的忧喜,有夕阳唱晚的胸怀,有情感的细微纠葛,全都跃然纸上。写诗怕的就是拾人牙慧的“匠气”,怕的是脱离“物”的闭门造车。这些诗作所承载的是孔老师几十年来的心路历程,可以看出耽于教务的文化人如何修养身心,如何在烦扰中寄情山水,如何把阅人无数的生活体悟浓缩于诗行。此中有真情,有襟抱,有志趣,有生活点滴,有时空流转,有人情浓郁,也有现实浇薄。因此说,作诗者并不一定取巧于格律,事实上是内心精神追求的一种外化。范传正评李白:“作诗,非事于文律,取其吟以自适;饮酒,非嗜其酣乐,取其昏以自护;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遣余年也。”孔老师虽然比不上李白,但她的诗作之风却与以上评述相似,可喜可贺。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