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 《乡情老更深》【一百二十五】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1-13
21619

郭进拴| 《乡情老更深》【一百二十五】


       每当思念发痛,在闭上眼睛的刹那,便能拽住细腻如绸的月光,以及广袤的麦田、绿色的村庄。踏进故乡的土壤,看见那升起的一缕缕淡蓝色炊烟,在每一个黎明与黑夜,梦回故乡。    无论儿子走在天涯海角,故乡永远镌刻在我的手掌上,有剪不断的丝线,有系住我童年的怀想,魂牵梦萦的山水里,始终荡漾着母亲的目光。母亲尤如远空飘动的云,在注视着我每一步行程。我那凹凸的脚印里,母亲的汗水与泪水,就像一条坚韧的长河,托起儿子远行的航舟。  

         在那饥荒的岁月里,瘦小的母亲,用无助的泪水,将辛酸荡在寒冷的风里,将牵挂藏在心中,用清瘦与母爱,磊落成中国妇女的坚强脊梁!    在我多病的童年,母亲把饥饿装在怀里,多少次的晕倒,让无力的我掉落下多少酸涩的泪滴。那寒夜的深处,拨亮的微弱灯火下,从母亲一针一线的缝补中,游离出多少清贫!从母亲挖回的野菜中,那难咽的苦涩,让我本就脆弱的身体怎堪忍受?可母亲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山做的男儿要有自己的脚步。”母亲啊,就因这句话,我将本该幸福和快乐的童年,装进心间。于是,勤奋的结果,让我塑造出一片蓝天。如今的儿子,依然藏着母亲节俭的性格。    母亲用故乡的山和故乡的水哺育我,在年复一年中,不老的清泉,却老了母亲的容颜。 

       儿子成家以后,母亲来城居住过一月,就不习惯了,她忘不了故乡的山、水、炊烟,忘不了多病的父亲那孱弱的模样,更忘不了给她生命的土壤。母亲把曾经贫穷的家门站成最动人的风景。    母亲老了,从她那满头银发中,我看出了母亲的思念。母亲最希望听见来自遥远的异乡嘀嘀嘀的声音,因为那是儿子对母亲的问候。    母亲啊,你在每一个夜晚,枕着儿子的名字入眠。今夜,山也千重,水也千重。今夜,儿子泪也异乡,梦也异乡。

      《信口开河》是这部书中的重头戏。孔老师从先前创作过的数百首诗作中,精选出这些诗章。此卷分四个章节。《读书》部分主要叙述读书感悟、创作乐趣、上网交流等。作为年近花甲的普通教师,能够在退休之后继续博览群书、勤奋耕耘,难能可贵。尤其是孔老师在网页上巾帼不让须眉,开辟博客和网页,与县内外文友写文赋诗,有唱有和,既交流了感情,又互相勉励,共同上进,其乐融融。《生活》章节,主要谈叙少年至今的丰富生活和对万物自然的深切感知。在孔老师笔下,南山草、桃花雪、种菜、种花、浇花、童年趣事等,初看是闲来之笔,实则妙笔生花,栩栩如生。《友情》主要抒发对教坛高人、社会名流、得意门生们的赞扬之心,充分彰显出孔老师与这些人物深厚情谊。《孝亲》部分,则深切描述感念长辈、关怀儿孙的反哺情愫,读起来情深意长,感人肺腑。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 《乡情老更深》【一百二十四】

下一篇郭进拴| 《乡情老更深》【一百二十六】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