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苏东坡诗词》赏析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3-12-23
60964
       购买了一部《苏东坡诗词——名家集评本》,读后深受启发。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公元1037年,四川眉山上的草木一夜之间突然全都枯萎了,人们一时之间搞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直到65年后,这座山上的树又突然活了过来。
       后来当地人都说,这与一个人有关,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北宋大名鼎鼎的文豪——苏轼。
       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父亲苏洵是个穷光蛋,母亲程氏家还稍微富一点,总体来说还算是小康。可是苏洵虽然穷,而且一辈子没考中进士,但是人家照样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为什么呢?考不中进士不代表不会读书,《三字经》里面曾经有过一句描写苏洵读书的句子叫做:“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是说苏洵二十七岁之前就是个不爱读书的小伙子,二十七岁之后才开始闭门发愤读书。
       “苏老弟,出去喝酒啊!”“不去,我读书呢。”
       “苏大哥,最近去开封逛逛啊!”“不去,我读书呢。”
       就这样,苏洵闭门读书,茶饭不思,每天都是读读读,写写写,不仅把自己教的越来越优秀,还顺便培养出了两个爱读书的好孩子,也就是苏轼和弟弟苏辙。
       苏洵对两个孩子要求非常严格,以至于苏轼在晚年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做梦,梦到苏洵检查自己的背诵情况,自己没有背出来,还从梦里面吓醒了。
       醒来之后,他心慌意乱,就像是嘴里被挂了鱼钩一样。你们想想,一个老头做梦被自己老爹吓醒,苏洵到底是有多严格?大家也可以读读这首诗感受一下: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坒春秋余,今乃初及桓庄初。
       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钓鱼。
       就这样,在苏洵的严格要求之下,苏轼每天都是背背背,一直到把80万字的《汉书》倒背如流。
       而苏轼的天才特质也慢慢显现了出来,他在十岁的时候,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黠鼠赋》,文章中说道:“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说:“人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却可能会在打破一口锅的时候失声尖叫;
人能够搏击猛虎,可是在见到马蜂、毒蝎时不免有些害怕。”小小年纪就有这种见地,确实令人叹赏不止。长大之后的苏轼更是了不得,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二十岁刚刚出头的苏轼和十九岁的苏辙进京考试。
       在那个“七十少进士”的时代,经过层层选拔,二十一岁的苏轼,第一次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的考试的时候就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你们可能会说:“切,才第二名?”其实正如你们所想,苏轼本来应该是第一名,而这一切都怪一个人,那就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
       主考官欧阳修阅卷的时候看到了苏轼的文章,当时欧阳修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咦,呀呀呀!这篇文章怎么写得如此之好,如此之妙,这妥妥的第一没得说呀!”
       可是,就在欧阳修准备给这份试卷画第一的时候,突然他脑子里面又出现了一个念头,他犹豫了:
       “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怕只有我的学生曾巩了呀!我要是给他给了第一,那岂不是他们都说我包庇啦!给个第二也不错嘛”就这样,苏轼阴差阳错被欧阳修给了个第二名的“好成绩。”
       结果一出来,欧阳修傻眼了:“眉山苏轼?这怎么可能!”其实他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这之后,欧阳修搜集了一些苏轼的文章。
       看着看着,只感觉到汗流浃背:“天才,天才,三十年之后,肯定就没人再知道我了,如此英才,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出人头地”这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在这之后,苏轼又靠着自己的一支笔一张嘴,在制科考试中拿了个百年第一。
       官职也是一路狂升,势不可挡,从此之后在京城一战成名,成了文艺圈远近闻名的大红人。其实除了文笔好,苏轼当官也很厚道,总是为百姓着想,但是却偏偏遇到了王安石变法,当时朝廷上的官员被分为了变法派和反变法派。
       苏轼是不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因此属于反变法派,他的观点是:“这不是胡来吗?哪有力度这么大的改革?到处都是漏洞,百姓苦不堪言。”
       而苏轼虽然心是好的,但是却是个刀子嘴豆腐心,他锋芒毕露,有话直说,毫不掩盖,却也得罪了不少人。
       苏轼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新法,今天写一个《上神宗皇帝书》明天写个《再上神宗皇帝书》给宋神宗告状,还说:“既然这样,那我不在朝廷待了,我要去地方造福百姓。”
       天才还是太骄傲了,现实却很骨感,后来神宗皇帝也拿苏轼没办法了,毕竟他是支持王安石的,于是一道诏令下来,苏轼就被外任到了杭州。
       可是,苏轼也没气馁:“那我就好好为百姓造福呗!”他辗转在杭州、密州、徐州为百姓服务,捕蝗虫,修水井,求雨等等赢得了广泛好评。
       但是苏轼的杰出表现却成为了变法派小人眼中的刺,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下手,搜寻苏轼的罪证,想要迫害他。在刚刚被调任到湖州做知州的时候,大祸便临头了。
       变法派的小人针对苏轼发起了一场文字狱:“谁让你最积极,话最多,影响力最大呢?”就这样,苏轼被诬陷进了御史台的大牢里面,关了差不多三四个月,史称“乌台诗案”。
       他在大牢里,受尽了折磨,瘦成了皮包骨,甚至连自杀的药都准备好了,没打算可以活着出去。可是。
后来为苏轼求情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就连已经退隐的王安石都出来给苏轼求情(可见两人是君子相争),同时宋朝皇帝祖先立了一个规矩说:“不能杀士大夫。”
       苏轼这才没有被杀头,但是出狱之后,苏轼就从一个市长,被贬谪到了鸟不拉屎的湖北黄州,还是个被软禁的犯官叫做“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多么残忍。可是,苏轼是一个很乐观的人,他是打不死的小强!他不仅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反而从悲伤中走了出来。
       还呐喊出了千古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小苏我是不会被打倒的,要一直坚强,要一直勇敢。”
       起初的时候,苏轼没地方住,当地的市长徐君猷由于很欣赏苏轼的才华,就借了江边的一个驿站——临皋亭给苏轼住。
       从此之后在阿Q精神的主导下,苏轼便开始了通过“自我麻痹”来获取“人生财富”的道路。
       在住的方面,虽然房子很破,但是苏轼说: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什么意思呢?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苏轼说:“我这房子虽然漏雨是吧,但是我这是江景房,我出门直走就是江,江里的水可是峨眉山的水,而且这江上的山、水、风、月都是我的。
       我听说那个谁谁谁造了一个很豪华的园子?和我这比怎么样?比不过吧!而且他的还要交税呢,我的还不用!”可以说是蜜汁自信了吧!
       再说说吃,虽然他吃不起富人吃的羊肉,只能吃穷人都不屑于吃的猪肉,但是苏轼愣是用这没人要的猪肉做出了一道千古名菜“东坡肉”。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啥意思呢?苏轼先是交代了东坡肉的做法,然后说:“有钱的人不肯吃,没钱的人不会吃,还好我厉害!我做的香呀!管他们呢,我自己先吃个爽快再说。”就这样苏轼又解决了吃的问题。
       而没酒喝苏轼就自己学造酒喝,于是出现了“东坡蜜酒”,没衣服穿就自己设计,还出现了“东坡帽”,这东坡帽后来还被北宋文人竞相模仿,也就是后话了。
       钱花完了就种地,搞一块没人要的荒地起名为“东坡”自己还号称“东坡居士”。
       顺便盖个房子起名叫“雪堂”,种上竹子、种上梅花,说这是自己的书房,平时在里面画画《枯木怪石图》写写《寒食帖》,再顺便自恋地感慨一句:“呀!我可能是陶渊明转世呢!”
       而没事干了,他就到处找乐子,跟周围的农民嗑瓜子讲鬼故事,吃到个很酥的饼就起名叫“为甚酥”,喝到加多了水的酒就叫这酒“错放水”。
       今天自己去赤壁玩一下,顺便写一首《念奴娇·赤壁》,心情好了约朋友去赤壁玩一下再写首《赤壁赋》。
       晚上睡不着觉再去赤壁玩一下写一篇《后赤壁赋》,结果都成了名篇,妥妥把穷日子过成了人间天堂。
苏轼在黄州写的诗成了名篇、做的“东坡肉”成了经典,“东坡”无人不知,“为甚酥”“错放水”成为了千古玩笑话,“东坡帽”被人追捧,《枯木怪石图》《寒食帖》都成为了无价之宝。
       谁能想到这些丰富的精神财产,都是苏轼在黄州当农民和罪犯的时候干的?还真是谁也挡不住天才的光芒呀!可是,宋哲宗竟然也是个短命的皇帝,他居然在1101年就去世了,本来没想着活着回去的苏轼居然活着回到了大陆。
       苏轼总结了自己的一生说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还发出了为自己辩解的呐喊:“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可是尽管回到大陆,苏轼却也没有逃脱死亡的魔爪,刚刚返回不久的苏轼身染重病最终在江苏常州去世了。
       就连去世的时候苏轼都非常释然,他笑了笑说:“我这一生没做过什么坏事,虽然不一定上天堂,但是肯定不会下地狱的。”
       就这样一代文豪,就此陨落。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天才、黄州罪犯、副宰相、惠州罪犯、儋州罪犯。可是尽管苏轼的一生命途多舛。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苏轼仿佛是打不倒的不倒翁,不管在什么环境中,都积极创造美好的生活。
       东坡肉、东坡羮、东坡豆腐、羊蝎子、烤生蚝、东坡蜜酒使苏轼成为美食大家,东坡帽、东坡巾可谓设计大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可谓建筑大家。
       除此之外,《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几千首诗文他也留下不少,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还发明了“胸有成竹”“河东狮吼”等成语,是中国文坛当之无愧的大家。
       苏轼还是“宋四家”之首,是北宋书法第一人,更别说他的《枯木怪石图》,在绘画史上可谓无价之宝。
       除了说话直点,酒量差点,谁还能用阿Q精神把苦日子过得有成就?而苏轼留在人间的不止这些,更重要的是那达观豁达的精神。
       他直来直往,不为利益妥协,甘愿受苦,也苦守精神情操。他可以过好日子可以过坏日子,可以和达官贵人相处,也可以和平民百姓做朋友。
       苏轼说:“我看着这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是坏人,我看着这普天之下没有一件事是坏事,凡物皆可观,豁达点,没什么大不了。”
       公元1101年,65年的岁月闪过,人间少了一个苏轼,但眉山上的树又神奇般地重新活了过来。


- 01 -
       看破人生路,万事转头空。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平山堂》
       这首诗是为怀念恩师欧阳修所作。
       十年前,苏轼和恩师把酒言欢,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而这十年中,自己官场坎坷,尝遍人间冷暖。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
       我们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只不过是人生中的幻光。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算得什么呢?

       人生要想过得去,惟有看破得失,看淡功名利禄,才能坦然面对挫折,笑看自己的人生。


- 02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的一生,辗转各处,像什么呢?
       正像到处飞的鸟类。到处飞是鸟的命运,各处奔波是人的命运,我们在哪里留下痕迹,停留何处,都是偶然,也是必然。
       无常,是人生本来的称谓。
       人生,是一系列不期然而然、期然而不然的偶然。既然如此,我们也便不必在意生活奔波。
       曾经亲密无间的两人,因为命运各奔东西,这无可厚非,都是偶然的事,所以不用放在心上。

       人生充满了偶然,而我们则需要用一种必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偶然。


- 03 -
       直面人生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首词写自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和大家一起出行游玩,中途遇到大雨,同伴狼狈躲雨,却只有苏轼不以为意。
       在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选择我行我素,有一种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因为人生的风雨和自然界的风雨没有不同,都是一会晴天一会雨天,习惯就好。
       人生,就像泰戈尔一句诗:天空没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风雨、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 04 -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
       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为挚友钱穆父送别所作。
       前半段“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是对友人高风亮节的赞赏,也是苏轼的自我写照。
       古人曾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正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

       人生中有太多的过客,不管你有多么的不舍,过客始终都是过客,总有一天会离开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放手,用豁达的胸襟,浪漫主义的情怀,把送别的压抑情绪一扫而空。


- 05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从杭州被调任密州,虽然是被降职了,可苏轼并不懊恼,因为这会离苏辙更近,兄弟团圆也就方便些。
       可不知为什么,两个人都在山东,这一年的中秋节,却没能团聚。望着天上的圆月,酒醉的苏轼竟然埋怨月亮故意与人们过不去。
       世上本就没有十全十美。如果人们要因为不能十全十美而感伤,那是大大的没必要了。
       人这一辈子,有些事是出乎意料的,有些事是情理之中的,有些事是难以控制的,但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别忘了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得失了无忧,来去都随缘。

       世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 06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公元1084年,苏轼终于结束了他的黄州团练副使生活,奉调汝州。在路过九江时,游览庐山,写下若干首诗,而这一首,是最后的总结。身处庐山之中,看到的一切峰峦和流水都只是庐山的一部分,而非整体。
       有时候,我们所得非所见,所见非所感,所感非事实。
       我们看到的是非对错其实并非真正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的眼界会被事物本身所遮挡,同时,又会受自己的好恶所左右。
       很多时候我们身在局中,会被众多繁杂的事务蒙蔽双眼,走不出来,但自己作为旁观者时,就能看出利弊来了。
       所谓,当局者迷。

- 07 -
       婉转深沉皆浮云,人间有味是清欢。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从黄州迁往汝州。官场的压力有所缓解,朝廷想要重新起用苏轼。
       苏轼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表达出他对浅烟疏柳、香茶春蔬的喜爱,更是对人间淡然诸事的喜爱。
       许多不公平的经历,我们是无法回避,也无从选择的。我们只能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并进行自我调整,因此,人在无法改变不公和不幸的厄运时,应放平心态,坦然接受。

       总有一天峰回路转,一切都会好起来,平淡日子才是真。


- 08 -
       此身飘摇无处寻,此心安处是吾乡。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当年的乌台诗案牵连甚广,王巩王定国就是那个被牵连最深的人。但是王巩被贬却毫无怨言,对苏轼不曾责难一句。
       王巩被贬时,他的歌伎毅然随行,这让苏轼深深折服,所以写下这首词,赞赏寓娘的品格。
       千里随行,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毅然气节不改,苏轼问她如何做到的呢?
       寓娘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每个人都渴望身心的安顿。我们希望生活不再漂泊无定,内心不再恐惧、担忧,一切不再让我们如此疲惫不堪,但生活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变故。
       真正的安顿,是内心的安顿。心若没有了归宿,到哪里都是流浪。
       内心安定,波澜不起,那么自然可以随遇而安,处处皆是故乡了。

- 09 -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
       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正式开始。由于与王安石持不同政见,公元1071年,苏轼自请离京,赴杭州就任。
       然而没过多久,他又被调往密州。他来到密州时,密州正处在“蝗旱相仍,盗贼渐炽”的紧张局势里。一年后,他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重修城北旧台,命名为“超然台”。
       谁都会怀旧,谁都会思乡,谁都会为壮志未酬而伤感。可是,整天沉浸在这种情绪里就会回到故乡了吗,梦想就会实现吗?
       不要对着老朋友思念家乡,那样就会使思念倍增,既然无力改变现状,又何必用感情来折磨自己呢?
       如果把眼前的时间都用来怀旧和伤感,那么这一段时间也是伤感的,继而它也会“旧”。

       与其怀旧,不如怜惜眼前,珍惜当下。


- 10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写下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妻子王弗已经去世十年。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这天是爱妻的忌日,苏轼夜里终于梦到了妻子,感伤之余,写下这首词。
       人的一生,谁也逃不了七情六欲,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这都是人之常情。
       有时候,有些事,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难以消除。
       很多事是无法控制的,那就控制一下自己。

       每时每刻把这种情绪摆在心里,写在脸上,毫无意义。因为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你我总得经历。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读贾平凹《暂坐》有感

下一篇催人泪下的《安魂》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