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刘禹锡诗词赏析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4-01-06
59027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词作“依曲拍为句”,依于声律,注重词的音乐性,具有民歌曲调的朗朗上口;且多为组诗,体量较小、主旨集中,抒情细腻、含蓄委婉,语言既明白如话,又清丽自然。

       而刘禹锡诗歌”众体兼备”,笔力雄健、句式章法多变,描写方式和表现手法更为多样。但词作与诗歌在艺术特点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在描写方式上,诗、词都讲究情景交融,运用意象托物起兴,营造意境移情入景;并善于运用对比、夸张、借代、比喻和用典等修辞手法。

       语言风格的异同刘禹锡的诗、词在题材内容具有相似性,但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点。其词多描写自然风光、风土民情和委婉情思,移景入情、善用借代,以他物言自我,语言含蓄蕴藉,词风清丽自然。

       其诗歌多辛辣嘲讽、咏史怀古和寄寓身世,既有一针血地揭露,又剖白自我心迹,深沉浑厚,借物寓理,风格疏朗豪迈、句式章法多变,诗风笔力雄健。

       刘禹锡诗歌语言特点的创作特点,与其词作相辅相成、相互体现,相互影响。刘禹锡词作内容主要是吟咏景物风光、歌唱民风民俗和寄寓身世怀抱等,词作描写意象丰富,语言风格鲜明生动。

       既吸收了民歌朴素明朗的歌词曲调,又结合了其诗歌语言创作的成熟精炼;既有民歌的通俗自然,又具有诗歌的隽秀雅致,词风清新动人,语言明丽自然。

       一、 清丽自然

       刘禹锡词作语言风格的“清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清”:学习民歌语言的通俗自然;二“丽”:借鉴诗歌语言的隽秀雅致。

       刘禹锡的词作内容,主要是以吟咏景物风光、歌唱民风民俗、寄寓身世怀抱为主,语言清新自然、格调昂扬向上、旋律轻松明快,如民歌般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又如诗歌般含蓄委婉,韵味无穷。

       刘禹锡“其词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所以其词作既吸收了当地民歌朴素明朗的歌词曲调,又结合了其诗歌语言创作的成熟精炼,词风清新动人,语言明丽自然。

       二 、笔力雄健

       刘禹锡文章强调“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与时高下”,便可见其视野辽阔、气度不凡。刘禹锡有“诗豪”之称,语言“雄浑老苍”、“尤多感慨之句”。

       胡震亨评价道:“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华实”。笔力雄健,气度豪迈,章法多变是刘禹锡诗歌创作中常见的风格笔法。而在其词作中,乐观豪迈之气也有所体现,如《浪淘沙》组词咏大浪淘沙之事,语言风格积极昂扬。

       表现手法的异同
       一、 依于声律

       中唐时期的曲调一部分为长短句,一部分保留了五言、六言、七言的整齐句式。其来源丰富多样:有来自民间,所选用的民间曲子是对民歌经过加工而后定型下来的,刘禹锡所作的词调如《竹枝》、《杨柳枝》等取自民歌;

       有的来自边疆和西域地区,被称为“胡部”,即唐代流行的“燕乐”,如《菩萨蛮》等;还有来自教坊等乐府机构的教坊曲。

       《唐六典》分唐燕乐乐曲为大曲、次曲、小曲三类,教坊曲分为大曲与杂曲两类。“大曲”有引、序、慢、近、令这些曲体,如刘禹锡的《抛毬乐》即为酒令,与唐宋词调密切相关的,主要是大曲与杂曲两类。

       词调在创作时,有些是通用的,有些需要注意其本意和习惯用法,有着一定的对象和范围,如刘禹锡的《杨柳枝》通篇以“杨柳”为所咏之物。

       但中唐时期,刘、白等作词,尚未依照如此严格的词律,夏承焘先生《唐宋词字声之演变》道“词之初起,若刘、白之《竹枝》、《望江南》,王建之《三台》、《调笑》,本蜕自唐绝,与诗同科。至飞卿以侧艳之体,逐管弦之音,始多为拗句,严于依声”。

       二、 情景交融

       刘禹锡创作讲求“境生于象外”,强调语言的含蓄性,即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不同于元白的喜好铺陈、韩孟的极尽排比,刘禹锡诗词所采用的意象,能够以物喻人或以物寓理,引发联想,表情达意,事物本身为一层,所寄之思为一层,激起共鸣又为一层,如此层层递进,既含蓄蕴藉,又意味无穷,“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矣”,刘禹锡的诗词创作态度是语言清丽又有藻饰,通俗易懂又蕴涵深切。

       情景交融,含蓄蕴藉。景与情相互生发,共同“造境”,烘托出诗歌的意境,奠定诗歌的基调。不同于酣畅淋漓的直抒胸臆,“移情入景”的描写方式“全在情景交炼,得言外意”,刘禹锡不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而是将其融入于景物之中,“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从而使“情景妙合无垠”,所描摹意象更加生动,所抒发情义更加绵长。

       刘禹锡有《柳花词三首》,这组诗如其词作《杨柳枝》,通篇以“柳花”托物言志,有自喻之意,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云:“此诗大有自占身分之意,‘轻飞不假风,轻落不委地’二语尤章章甚明”。

       柳絮无根,花落时节,随风飘扬;似无意,不假风,不委地;似多情,送春归,去万家。柳花似雪纷纷,勾起暮春时节,人们无限的情思。赋予柳花美好的品格,也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漂泊无依,被贬多地,但情志高洁,热爱生活,坚强不屈。

       修辞手法的异同
       一、 用典

       宋祁曾评价“刘梦得巧于用事”,所用典故与词作的意境结合在一起,使词作添含蓄典雅之致,又自然天成,无刻意生硬之感,表现其丰富的情感寄托,或现其怀古之思,或表达其乐观之志,或抒发其愤慨之情等。

       如《潇湘神》借湘妃的传说,表达悲戚之感;《步虚词》借典表达其乐观向上的精神,一枝斑竹,尽是血泪,意象凄美,意境伤感,点点泪痕之中,是种种相思之苦。

       而深夜明月下,作者同其幽怨,刘禹锡初到朗州,政治上的打击失意,路途上的艰难险阻,使他满腹悲腔,借《潇湘神》中如怨如诉的爱情典故,表达了自己被贬谪的身世之痛与心情之悲。

       而《步虚词》其一化用西王母蟠桃的故事,借比自身并非“俗物”,志向高洁;其二化用丁令威化鹤的故事,表现其自信乐观,对前路充满希望,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 、比喻

       刘禹锡比喻新颖别致,抓住比喻与被比喻对象之间的特征。借鉴了屈原“香草美人”式的比喻手法:抓住两者之间本质上的相似点,同时结合两意象之间的象征暗示作用,委婉又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细腻的感情。

       又常将比喻和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结合起来,既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又进行了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大,“似不真实而胜过真实”。如《竹枝》中用“花红易衰”比喻负心多变的男子。

       在艺术特点上,刘禹锡词作注重声律和音乐性,具有民歌曲调的朗朗上口;且多为组诗,体量较小、主旨集中,抒情细腻、含蓄委婉,语言既明白如话,又清丽自然。而刘禹锡诗歌“众体兼备”,笔力雄健、句式章法多变,描写方式和表现手法更为多样。

       但词作与诗歌在艺术特点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刘禹锡的词作长短句式较少,除《忆江南》外,都为五言或七言的齐言体,句式工整规范,偏近于近体诗的形态。在描写方式上,诗、词都讲究情景交融,运用意象托物起兴,营造意境移情入景;并善于运用对比、夸张、借代、比喻和用典等修辞手法。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代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

       刘禹锡的这首《秋词》,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淘: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抄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见黄河后留下的感慨,也是他对宁静生活的一种向往,而时间让世事变得复杂,追逐静已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渴求。九曲黄河沉积下来的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静,它们深埋在河水转弯处的山坳里,在浮华背后深深地拽住民族的根,使我们在追逐中不会迷失方向。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阕《浪淘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滔滔黄河的来龙去脉和雄伟气势。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说中的天仙佳侣之家做客。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出生于诗书传家的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熟知历史,见解深刻,形成了倔强不屈、刚毅豪迈,乐观豁达的性格,面对屡次的政治失意,刘禹锡始终以豪迈乐观的态度对待,有悲而不哀,有怨而无悔,绝不沉沦,绝不颓废,始终对自己充满了希望与信心,具有这样心态,刘禹锡才能够活到“人生七十古来稀”的高寿。

       刘禹锡的诗,大都具有简洁明快、风情俊爽、豁达豪迈、沉着痛快的风格,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强气势。

       基于这两个方面,白居易评价刘禹锡:“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应该说,白居易的评价是准确的,无论是诗文的艺术水准还是为人处世之道,刘禹锡的确无愧于“诗豪”的雅称。

       笔者精心选取了刘禹锡最著名的十首诗,有咏史诗、唱和诗、情诗、还有山水景物诗,都极具特色,按照上述顺序逐一解读,请大家一起欣赏诗豪的魅力吧:

       这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这首诗曾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燕子易主,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 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用笔尤为曲折。

        《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名句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形容事物变迁时,多引用此句。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这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此诗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唐朝重新抬头的地方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这两位早已是诗文至交,在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尽了人世沧桑之后,终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兴。由于又都垂垂已老,并同患有足疾、眼疾,更免不了同病相怜。

       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便表现出了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悲观情绪:“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

       刘禹锡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悲哀情绪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所作为。这首诗前后两段一反一正,转折自然,鲜明地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全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劝慰白居易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很有辩证的观点和说服力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豁达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

       全诗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感情真挚,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该诗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是传诵千古的警句。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

       刘禹锡被贬谪在夔州(现重庆奉节),刘禹锡吸取了当地民歌的精华,创造了他具有独特豪放气质的诗歌,诗风朴素而富生活气息、语言精练准确。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首诗,前面有作者的一篇小序,序文说得意思是,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刘禹锡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这两句诗句包含了深刻的寓意。种桃道士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而让位于另外一些人。“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是该诗的名句,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难道是那些人所能预料到的吗?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刘禹锡是用比拟的方法,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讽刺,这种艺术手法是非常高妙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人开篇就是名句,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强烈的自信,“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是一种高扬不屈的气概和高尚乐观的情操。

       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全诗气势雄浑豪迈,沉着痛快,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为我们留下的,是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刘禹锡的这首《赏牡丹》,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先写芍药花、荷花,一种格调不高,一种缺少豪情,然后白描的方式来写牡丹花,唯有牡丹花最华贵,天生国色天香,每当到了开花时节,它的美使得整个京城的赏花人都轰动了。

       整首诗朗朗上口,流畅自然,“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两句是该诗的佳句,成为歌咏牡丹的千古第一名句。

       刘禹锡少年成名,凭着过人的才华,二十一岁就高中进士,这首诗是刘禹锡年轻时自身的写照,希望自己积极向上,以自己的才华轰动长安。实际上刘禹锡也确实做到了。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赶赴和州刺史任上,在秋天经洞庭湖时所作。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刘禹锡豁达乐观的性格、不屈向上的情操和尊重自然的美学观念的综合反映,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论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下一篇浅析孟浩然的诗歌艺术特征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