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刍议

作者:[标签:作者]     来源:[标签:出处]     时间:2010-07-07
10457
  有一次,有一个学生在一篇小作文的文末写道:“今天的焰火真有感觉!当它凌空扑来的时候,我的心也和它一起爆炸开来。唉,要是我们的课堂也能和它一样精彩,那该多好!”我在评语中说:“我们的课堂像什么?”我本想和学生开个玩笑,可是智慧的学生竟答道:“听你的课就像看电视上的焰火,尽管好看,可是没有现场的感觉。”我惊呆了。看着眼前这一大叠厚厚的备课本,想着自己在课堂上的“演出”,一丝惭愧涌上我的心头。静下心来,回顾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发现的确存在以下问题。
  一、不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
  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显著的发展,他们已喜欢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各种问题。而我只是在教材和教参中间起了一个中介的作用,课上所讲的内容,不能使学生在听讲后产生“原来如此”的感受,对学生短时间内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我常常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资料上的分析,替学生回答,实际上只是在唱独角戏。
  二、不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
  迈向青春期的学生开始出现“闭锁心理”,他们已意识到“我”的存在与作用,已开始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注意他人尤其是老师或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所以有些学生对课堂提问常常怕答错后会被人取笑。而我却忽略了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没有努力地培养学生敢于在公开场合发言的勇气。
  三、不尊重班级授课的特点
  班级授课的长处是可以营造竞争气氛;短处是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基础好的越来越积极,基础差的越来越消极。例如课堂提问后,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抢着说出了答案,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却还不知其所以然。这样,不少学生年复一年地充当陪客,对回答问题也就逐渐失去了兴趣。不管教师提出怎样的问题,他们都置身事外,找不到现场的感觉。
  四、多媒体运用流于形式
  多媒体引进课堂应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可是在几次运用多媒体的课上,我发现有许多学生还是“隔岸观火”,处于看“电视中的焰火”的状态。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多媒体只是热闹了课堂,并没有从思维的角度启发学生。多媒体运用流于形式,是一场完美的演出,却不能给学生带来真切的亲临之感。
  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飞扬的天堂,让学生在自主的天空中成长,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首先,创设情景,明确目的,激发探究动机。教学情景对学生来说,是思维的导火线。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伏状态转变为被激活状态;对教师而言,它则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紧紧围绕探究目标而设置的教学情景是激发学生探究动机的基础。科学设置情景就是要让学生产生兴奋点,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景,激起探究兴趣,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中国人对故乡有一种割不断的情思,当远离故乡时,往往就生出思念故乡的愁绪。所以,崔颢站在黄鹤楼上高声吟唱‘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你看,李白漫游祖国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外任职多年的王湾,更是心情急切地发出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之音。而迎面走来的马致远,在夕阳晚景的映衬下,他的内心深处又受到了怎样的触动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天净沙·秋思》,一起来感受他的思乡之情。”
  其次,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设置有梯度的问题。根据教学情景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适合学生的学情,是组织探究性教学能否成功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甚至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问题,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教学《风筝》一文,可以设置如下问题:①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两只风筝浮动,为什么感到惊异?为什么感到悲哀?②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③这“虐杀的一幕”已过去了二十年,“我”为什么仍无法释怀?④文章意味深长的结尾,你读了后有怎样的感慨?又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这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可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
  再次,引导合作,鼓励交流,深化探究内容。合作学习指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集体范围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同时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将自己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大家交流,倾听同学的意见,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让课堂充满民主的氛围。同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收获以及疑问,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更为主要的是,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互学、互动、互补中更深入地进行探究。
  最后,联系生活,精选案例,强化探究热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会促使学生登上世界的窗口,遥望无限的人生海洋。但不是任何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只有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地进一步探究。如在教学《落难王子》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人生道路上会遇到好事或坏事,有时好事和坏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假如你遇到了,说一说你将怎样应对。”这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寓意,又可以帮助学生处理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培养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品质。
  (作者单位:浙江上虞市崧厦镇中学)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标签:作者],来源:[标签:出处],来源地址:)

上一篇让背诵成为一种享受

下一篇古诗词鉴赏技巧初探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