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构建合理的人文价值体系

作者:[标签:作者]     来源:[标签:出处]     时间:2010-07-07
15233
  二、初中语文教材人文价值体系的特点
  初中语文教材所渗透的人文精神应体现出层级明晰、重点突出、内容合理等特点,形成科学的体系。
  1.层级明晰,体现系统性
  初中语文教材人文精神的渗透应体现系统性,并对以下三个方面予以重点关注。一是要契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关于“童心童真”的主题最好是渗透在七年级教材中,关于“美好爱情”的主题最好渗透于九年级的教材中。二是适合贯穿于多册教材的人文主题,在各册中要有一定的层级性。如关于“理想抱负”的人文主题,在七年级时适合渗透个人理想方面的人文精神,在八、九年级时则适合渗透关于追求社会抱负方面的人文精神。三是要注意系统性和重点性相结合。有些重要的人文精神可安排多个教学单元来渗透,有些不是特别重要的则可几个人文主题渗透于一个单元。
  2.多线并行,注重操作性
  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方面的关系,涉及到与听、说、读、写、思等语文能力的关系。为便于教学,笔者认为在编写教材时,应尽量做到“双线并行”或“多线并行”,这里的“线”是指教材编辑的线索,即在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编写教材时,既要确保本单元有一条明晰的语文知识线索或语文能力线索,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要尽量保证本单元有一条明晰的人文线索,使教材内容体现出知识线索、能力线索与人文线索的有机融合。如此一来,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人文精神的渗透性教学会方便得多,学生受到的教育、熏陶、感染也会强烈得多。
  3.内容合理,体现严肃性
  承载人文精神的载体要精挑细选,合乎时代特征,体现人文主题的严肃性。记得老教材中出现过一篇题为《花的话》的阅读文章,其渗透的人文精神是以花喻人,歌颂教师的谦虚质朴、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教育人们不要自吹自擂,不要互相吹捧。这一人文主题,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征。在教学中,学生提出了质疑:“‘那些浅紫色的二月兰,是那样矮小,那样默默无闻’,老师是这样的形象吗?我们的老师个个潇洒漂亮,能说会道,有的还是本地甚至是全国的名人,再说我们给老师献花多是玫瑰、康乃馨之类的更为漂亮美丽的花。”事实上,作为教师,以二月兰作比,我个人也不能接受“是那样矮小”之类的形容。
  三、初中语文教材人文价值体系假说
  1.体系假说
  经过认真的对比、综合、分析,笔者着眼整个初中学段,拟为初中语文教材建构如下人文价值体系。
  童真童趣——(1)童真童趣,回味珍藏童心;(2)童话神话,感受是非善恶。
  良好性格——(3)乐观向上,培养开阔胸襟;(4)诚实守信,一诺千金;(5)洁身自好,知耻后勇;(6)闻过则喜,君子改过不吝;(7)坚忍不拔,培养坚强意志;(8)得失之间,追求健康正义。
  理想抱负——(9)放眼未来世界,树立人生理想;(10)追求社会抱负,坚守个人节操;(11)成由勤俭,败由奢华。
  珍爱生命——(12)礼赞生命,敬重、保护生命。
  治学求知——(13)逝者如斯,寸阴胜寸金;(14)严谨治学,积累探究真知;(15)学习科学常识,培养科学态度;(16)了解科学事件,培养科学精神。
  热爱自然——(17)歌咏自然,陶冶美好情操;(18)保护自然,和谐共处。
  爱国爱民——(19)礼赞先贤,传承优良传统;(20)思念故土,难忘桑梓;(21)爱国爱民,与国同忧。
  呼唤和平——(22)歌咏正义,呼唤人类和平;(23)感受战争之苦,远离战争恶魔。
  感受文化——(24)欣赏名胜古迹,培养民族情结;(25)咏叹民俗文化,净化灵魂;(26)感受艺术魅力,培养鉴赏能力。
  人间真情——(27)亲情刻骨铭心;(28)爱情美好,学会理智对待;(29)难忘师长恩情;(30)珍重友情,倡导和谐人性。
  责任意识——(31)君子弘毅,任重而道远。
  合作创新——(32)互助合作,追求共同进步;(33)因事而制,崇尚自主创新。
  其它——(34)文学舞台,形象有美丑;(35)人生哲理,用心悟真谛;(36)感悟历史,借古以观今。
  2.几点说明
  (1)这个人文价值体系没有考虑年级因素,没有细化到各册各单元。
  (2)上述体系包括13个方面,其中,“良好性格”“理想抱负”“治学求知”“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人间真情”“感受文化”“呼唤和平”“爱国爱民”等九个方面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点,其中多数人文主题需贯穿多册教材。
  (3)为突出重点,部分人文主题可安排多个单元,部分人文主题可两两合在一起渗透到一个单元。如“礼赞生命,敬重保护生命”就可编辑多个单元,贯穿于多册教材。
  (作者单位:湖北宜都市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标签:作者],来源:[标签:出处],来源地址:)

上一篇在对比中破解张岱的心灵密码

下一篇返璞归真,营造本真语文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