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很重要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有一个大语文观,不能仅仅就“文”论“文”,确定新高度,才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那么,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具体该如何定位呢?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按照由基本到高层次的顺序,确定语文阅读教学的长远目标。
一、语文首先是一个语言工具
作为语言工具来说,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文本之外,还要结合此文本的特点,让学生学习其中的语言表述方法。我们教读的文章都是语言方面的经典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魅力。
1.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中的修辞运用。学生学习了一些基本的修辞手法,但在作文运用时往往不会运用,或运用不得当。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以适时地结合课文的经典修辞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运用怎样的修辞才合适。还可以进行必要的仿写,进行实地的训练对比,提高学生的修辞运用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句式运用。不同的句式有着不同的作用,如:长句语言缜密;短句富有气势;肯定句一般可以使表述的语气更加平缓;双重否定句可以增强说话人的语气等等。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句式才符合当时的语言表述,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述力。
3.感受文本的语言特点。不同的文章有着不同的语言特点,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表达特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往往都是探讨其语言特点,我们应站一个大的视野内去感受这些,明白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语言极具讽刺性,原因是作者批驳的对象,是那些对抗日抱有悲观论调的国民党政府的反动党羽,不用这样的语言,何以让读者感受到批驳的痛快淋漓?朱自清先生的《春》的语言精美,多角度多视角描摹春的美好,让读者未进春却感受到春的气息,不用清新精妙的语言,怎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探求文本的思想高度
一篇成功的文章,都有其思想的内涵,否则绝不会成为经典美文。学生刚开始阅读时会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之感,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拨开这些“乱花”与“浅草”,去探求它们遮掩下的思想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把自己的思想透过他的文章传递给读者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对文本的感悟中和对具体语句的分析中去理解这些,变作者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变作者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又让学生懂得了用何种形式何种语言才能表达这种思想。
三、感悟文本的生活气息
语文教材选取的多数是贴近生活的文章,因为这符合新课程的培养人文素养的目标要求,文本更加人性化、生活化。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要让学生更深入地体味文中的生活气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学生采摘各个文本中的“菊花”,嗅一嗅“菊花”所散发的生活的芬芳,在不知不觉中“见南山”,感受到生活的真谛。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透射的是父子真情,学生只有真正感悟到这种人间真情,才能有这样的生活感悟,才会真正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山中访友》所体现的是一个悠然的心境,这对净化学生的心灵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如何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是一个很好的启示。课文是作者生活的写照,也能透射出学生的生活影像,成为学生生活的参照。只有达到这个高度,才能够真正实现新课标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
新课程语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使学生成为一个能表述、有思想、会生活的人,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更为长远的目标。
(作者单位:山东宁津县田庄中学)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标签:作者],来源:[标签:出处],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