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在对比中破解张岱的心灵密码

作者:[标签:作者]     来源:[标签:出处]     时间:2010-07-07
15097
  对比,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具有凸显人物性格,强化作品主旨的作用。但基于叙述和描写的“自然”需要,作者往往将对比潜藏和散落于字里行间。所以,解读文学作品就须将散见于字里行间的对比集中起来,综合考察,方能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对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一小品文的解读,之所以存在种种偏颇,根源之一就在于对散落于字里行间的对比视而不见。
  一、心灵的孤独与目中无人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我们往往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理论,将这里的重心理解为表现天气的寒冷。但是,如果读者能有意识地将张岱的感受与那位不期而遇的金陵客作一对比,就不难看出这里的寒冷并非完全写实的,而是侧重于作者心灵上的感觉。的确,我们不必闭上眼睛,也可以由“拥毳衣炉火”一句想象出张岱这个明朝遗民在寒夜的小舟里蜷缩成一团的形象。但是,纵使是大雪三日,有毳衣裹身,与炉火相拥,他怎么也不至于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心灵上的孤独与凄寒为我们刻画出的,恰恰是这样一个不寒而栗的亡国遗民形象。同样面对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环境,张岱是“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金陵客则是“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同样的寒夜,一边是狐裘不暖心也寒,一边却是热情高涨不冷天。两相比照,亡国遗民凄寒于雪夜中的瑟缩形象就更加突出了。他的心灵究竟瑟缩到何种程度?我的回答是“目中无人”,视有若无,同伴的存在如同不存在。金陵客一行是三人——两主一仆,两主铺毡对坐,畅谈畅饮;而张岱则是前言不搭后语。前文说“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文却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种行文的前后矛盾,更加折射出这位亡国遗民倍感孤独的心境。这种运用矛盾表现孤独心理的写法至少在唐代就有先例。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有这样的文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有论者分析,在文末点出同游者是出于礼貌的需要。笔者认为,如果是这样,那么在文章开头列出同游者则更能服务于这一目的,而且也更加自然。作者点出同游者用意在于与前文“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形成对照:六人一同出游,应该是很热闹了,可热闹是他们的,我柳宗元这时只有孤独,只有寂寥。不过张岱的孤独寂寥与柳宗元的孤独寂寥还有不同——柳宗元的孤独寂寥是被贬的凄凉和不平,是作者由美潭被弃于荒僻之地突然联想到自身遭遇的心境变化;而张岱的孤独寂寥则是亡国旧臣面对易主的大好湖山失根漂泊的心境写照。
  二、江山依旧在,心灵已破碎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文中着墨不多的写景文字。对这节文字的分析多年来局限于印象式的盲目追捧,却少有论者能真正理会作者营造文字的匠心,从而抵达作者的心灵深处。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精心设计的“形式”对比吧:天、云、山、水是四种并列的事物,长堤、湖心亭、小舟、舟中人也是四种并列的事物,为什么前四种事物之间用三个“与”联结,而后四种事物只用了一个“与”联结?为什么列举远景的事物名词前都没有量词,而列举近景的事物名词却都有量词,并且这些量词(痕、点、芥、粒)全与渺小有关?为什么描写远景的文字中只有一个“一”而描写近景的文字中却有三个“一”?这都是为了取得一种形式上的对比效果。这种对比不是对客观物象的准确描摹,而是描摹贴近自我的心境写照:我大明的河山依然上下一白,浑然一体,只因为江山易主,所以我这失去了根基的遗民便像那湖上朦胧飘渺的影子似有若无,像那水上飘零的一芥草叶没有着落,似那微不足道的一颗米粒无处寻觅。“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绝不至于糊涂到数不清自己的小舟上是两个人还是三个人,之所以用约数,正是自己倍感渺小,不知自己为人抑或为物的心境写照。
  三、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有论者分析这是“酒逢知己千杯少”,是用“互文”手法写金陵人的热情,也写自己的热情,是表达“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见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这些严重的误读同样是由对文中的对比手法视而不见造成的。如果说酒逢知己,是金陵客视张岱为“知己”,而张岱却不以金陵客为知己。如果张岱也视金陵客为知己的话,何须待“拉”才“同饮”?既“同饮”,又何必“强饮三大白而别”?一个表示顺承的“而”表明,饮酒与作别是接连发生的行为,这个“而”字给我们的感觉是碍于情面被动应付,而绝非酒逢知己,豪情万丈。张岱可是专为夜间到湖心亭看雪的呀,并没有别的紧要事情急着去做。所以这里的“强饮”之“强”,意谓“勉强”而非“痛快”。也正是碍于情面,彼此分别之时,才想起询问对方姓氏,而对方则答非所问,答曰“金陵人”。什么是知己?知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会心默契,是对方倾诉时的洗耳恭听。从这点来看,金陵客并未真正视张岱为知己。金陵客之所以答非所问,在于他完全沉浸在雪夜畅游的兴致中。金陵客被自己的行为陶醉了,他的回答是炫耀,是自得。惟其炫耀自得才会答非所问,无心顾及同饮这位“夜游客”临别之际所问的是自己的姓氏,而并非籍贯住址。金陵客的“客此”与前文张岱的“余住西湖似乎也在暗示一种对比:一个在此作客小住的金陵人尚且有如此雅兴夜间畅游,那么长期寓居此地的我,在夜间出游又算得了什么呢?“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的旁观评论会引发张岱怎样的心理反应呢?是赞同?是反对?作者不发一言,不置可否,文章到此戛然而止。要论“痴”,金陵客当之无愧。但如果把张岱同金陵客相提并论,恐怕张岱自己也不会答应。因为这时的张岱已不是当初痴迷于山水的张岱了,此时的张岱是为神游故国寻求旧梦而来的。而金陵客则是为纵情山水而来的。所以说,舟子这不得要领的评论不仅不能使张岱心中的愁绪得到稍微的化解,反倒使这种愁绪无限地弥散开来,正如此时西湖水面与上空的上下一白的沆砀雾凇。
  (作者单位:山东高青县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标签:作者],来源:[标签:出处],来源地址:)

上一篇让孩子拥有一颗开花的心

下一篇构建合理的人文价值体系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