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台湾文学的发展历程,从台湾新文学运动开始算起至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台湾新文学的发生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是台湾文学的第一阶段--现代文学阶段,因其全程都在日据时期内,故又称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以光复作为界碑往后为第二阶段,称当代台湾文学。
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又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五四运动前后的孕育期;1923至1926年的摇篮期;1926至1937年的成熟期;1937至1945年的低潮期。
当代台湾文学大致可分为:光复到1949年国民党迁台的过渡期;五十年代前期;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八九十年代。
台湾早在二十世纪以前,就有了诗歌。追溯其深长的历史渊源,不仅可以上溯到十七世纪郑成功建立政权后,清代文人官员的吟咏唱和,还可远溯到台岛最初的原住民的歌谣创作。当然那时的台湾文学是同大陆文学一体的,毋须特别提出。真正台湾文学的独列,应从其特殊的历史际遇导致它在中国文学中所占据的特殊地位算起。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的失利使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从此,台湾同胞开始了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探索。
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这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刚好为了急于寻求民族解放路的台湾同胞指出了明确而美好的方向,台湾思想文化界的先驱决定紧跟“五四”历史步伐,用新思想发起启蒙运动。在五四运动的直接影响下,1919年秋,一批留学东京的台湾青年蔡惠如,林呈禄,蔡培火等人联络大陆在日本留学的青年马伯援、吴有容等,为响应“五四”号召,取“同声相应”之意,成立“应声会”。这年末,日本又出现了“启发会”。会员互相交换有关促进台湾社会改革的意见。但以上两个团体都因组织不健全,成员不多,不久即宣告解散。1920年1月,在蔡惠如的号召组织下,成立“新民会”。林献堂、蔡惠如分别任正、副会长,会员有一百多人。“新民会”的成立标志着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会员们为谋求台湾同胞的幸福,争取民族自治、自决与自主的权利,深入开展社会政治改革活动。为了联络同志,启发民智,该会创办了机关刊物《台湾青年》,这是台湾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份启蒙刊物,此外他们还致力于谋求同祖国的联络与合作。该会在唤醒民族意识,反对****统治,为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学在岛上的传播铺平了道路。
要推动台湾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文化组织。民主主义战士蒋渭水牵头于1921年10月17日在台北成立“台湾文化协会”。协会推举林献堂为总理,杨吉臣为协理,蒋渭水自任专务理事。“文协”是当时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化政治组织。该组织拥有会员一千零三十二人,网罗了社会各界人士和当时台湾的青年才俊,成为当时台湾政治社会运动的主干。台湾文化协会的宗旨是改革台湾社会,灌输民族思想,唤醒民族意识,以摆脱殖民统治,进入文化抗日的新阶段。为贯彻其宗旨,该协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各地设立报刊杂志阅览室,陈列台湾和大陆的各地报纸杂志;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演讲,涉及内容广泛,有台湾历史、中国文学、日本经济、通俗法律、西洋通史、新闻学、社会学等;他们还组织文化剧团到各地演出,激起民众的批评和斗争意识。台湾文化协会实际上已成为推动全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1923年4 月15日全部采用白话文的《台湾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这是一个综合性文化刊物,它原属《台湾》杂志(前身为《台湾青年》的增刊)。该刊的办刊宗旨是:“用平易的汉文,或是通俗白话,介绍世界的事情,批评时事,报导学界的动静,内外的经济,提倡文艺,指导社会,联络家庭与学校……启发台湾的文化。”《台湾民报》成为提倡、推动和普及白话文的坚强阵地。该报从创刊起就积极介绍大陆新文学的理论与作家作品,指导台湾新文学的发展方向。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都曾全文转载。对它的历史功绩,叶荣钟曾做过如下表述:“第一白话文的输入与应用是其最大功绩之一。第二因为台湾民报的努力,台湾的知识分子与五四以后的民族精神的思想文化才能连接,而发生影响与鼓励作用。”(李南衡主编:《日据时代台湾新文学集》[上],第220、226-227 页。)
在台湾出现的白话文学作品最早出现于1922年。早期的白话文学作品多用日文写成,模仿多于创造,而且新文学作品数量稀少。诗歌方面最早出现的是追风用日文创作的《诗的模仿》四首,这是新诗最早的尝试,包括《赞美蕃王》、《煤炭颂》、《恋爱将茁壮》、《花开之前》,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年发表的新诗还有施文杞运用中文白话写成的送别诗《送林耕余君随江校长渡南洋》。小说方面有追风的《她要往何处去--给苦恼的姐妹们》、无知的《神秘的自治岛》、柳裳君的《犬羊祸》、施文杞的《台娘悲史》、杨云萍的《月下》等不多的几篇。其中追风的《她要往何处去》引人注目,这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作者原名谢春木,1902年生,台湾彰化二林人,曾任《台湾民报》主笔。该作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台湾姑娘桂花爱上留日学生清风并由家长做主订下婚约,谁知清风已有恋人,要求同桂花解除婚约,桂花经过痛苦的婚变,燃起自救救人的思想,东渡日本留学。小说有力地批判了封建****婚姻制度给青年心灵造成的莫大伤害。《神秘的自治岛》以寓言的方式揭示民族悲剧问题的症结。以上诸篇作品在艺术技巧上尚处于尝试阶段,但都有面向社会人生的写实作风,在主题上也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倾向。
上一篇台湾文学的特点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