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五六十年代台湾的影视文学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中国港台文学史     时间:2011-02-25
12780

  台湾新戏剧直接受“五四”进步戏剧运动的影响,是中国新戏剧的一条支流。1919年,上海民兴社的新戏班子抵台后在各地用国语演出文明新戏,拉开了台湾新戏剧的序幕。很快,各地出现了许多新剧团,如新光社、学生演剧团等等。1924年,张梗的独幕剧《屈原》问世,是台湾的第一部新剧。三十年代后,戏剧运动受殖民当局压制,趋于低潮。1949年至六十年代初,台湾剧坛又受“****文艺”、“战斗文艺”思潮的冲击,戏剧艺术走入颓败的死胡同。此后,出现一些话剧社团和轻喜剧,开始冲破****八股和媚俗风习的窠臼,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艺术上有了新意和进步,这些剧作中,以李曼瑰的历史剧《楚汉风云》为公认佳作。李曼瑰,广东台山人,1906年,曾获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他的剧本创作始于二十年代。六十年代以来,他写出了以汉代历史为题材的系列历史剧《楚汉风云》、《汉宫春秋》及汉武帝三部曲等。李曼瑰的历史剧比较忠于史实,形象地再现了汉代的历史风云,剧中人物众多,形象鲜明丰满,富有神采,矛盾冲突错综复杂,结构纵横捭阖,显示出作者较深厚的功力。同时因受西方古典戏剧影响,他的历史剧也有较浓重的悲剧和哲理意味。六十年代中期后,话剧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开始受西洋现代戏剧的影响,进入大胆探索时期,使传统戏剧观受到极大冲击。
  台湾的电影文学也直接受到大陆电影事业的推动和影响。二十年代,在台湾巡映的大陆影片深受当地欢迎。1925年5 月,刘喜阳等人发起成立“台湾映画研究会”,以后,不断出现由台湾人创作、拍摄的故事片,但都缺乏积极的思想意义。光复后至五十年代,台湾影坛徘徊不前。到六十年代,随着经济发展,拍片数量迅速上升。1965年后,每年出品的长故事片超过一百二十部,这无疑推动了电影文学创作,严肃的作开始冲出浪漫爱情片和武侠片重围,出现了如《蚵女》、《养鸭人家》等严肃的电影文学的发韧之作。此外,为数不多的较好的作品还有《寂寞的十七岁》、《家在台北》等。但在总体上创作很落后,并未出现一支正规的创作队伍。受当时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电影文学作品中也不免染上一些灰暗、颓废、绝望的情调。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中国港台文学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散文

下一篇九十年代的台湾文学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