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当代的散文概念

作者:洪子诚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史     时间:2011-02-24
12531

  在50至70年代,“散文”是个涵盖面宽泛的体裁概念。因为漫无边际,作家和研究者有时会作出“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狭义的散文,指的是所谓“抒情性散文”,其特征,相近于“五四”文学革命初期所提出的“美文”,后来也有人称之为“艺术散文”。而广义的散文概念,则除此之外,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报告文学”与“特写”),也包括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论,即“杂文”、“杂感”等。另外,在有的时候,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也会被列入散文的范围之内。
   散文概念的这种理解与使用方法,蕴含着这一概念在本世纪文学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事实。变化牵涉到两个方面,一是散文的范围,另一是散文中各种样式的关系。变化的趋向,则与一个时期的社会思潮、文学观念的状况有关。当鲁迅作出“散文小品的成功,几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的论断时,这里的“散文小品”,主要指的是“美文”,或后来所说的“抒情散文”、“艺术散文”。在30年代的一段时间里,议论性为主的“杂文”,成为散文的主流。抗日战争开始后的几年中,艺术地“报告”事实的通讯、报告,在散文领域中占据最主要的地位。报告文学兴盛的这一情况,在40年代的国统区虽然没有得到继续,却在解放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包括解放区文学在内的左翼文学中,散文的范围不断扩大,将抒情小品、杂文、通讯报告等都囊括在内。而且,其演化趋势,是从显示个人性情,向着议论现实、“报告”事态的方向发展。在50年代,对现代生活“反映”的广阔和迅速,是这个时期文学写作的“方向性”的要求;而包含“个人性”经历和体验的取材,以及与此相关的表达方式,其价值则受到怀疑。在这种情况下,以对生活现象的“报告”为主要特征的叙事倾向的写作,便构成了散文的主体。(注:在五六十年代,“散文特写”通常并举连用。在出版作品集时,也经常以此作为编选体例。如由中国作家协会或《新观察》编辑部编选的1953?9-1955?12的《散文特写选》,1957年和1958年的《散文特写选》,《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和1959-1961年的《散文特写选》等。但在1956年,《散文小品选》与《特写选》则分别出版。)
   50年代初,纪实性的通讯、报告、特写,在散文创作中占有绝对的分量。当时创作的两大主题,一是对“新时代”的歌颂,对当时展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描述,另一是表现朝鲜战争的英雄行动。靳以写佛子岭水库工地的劳动,李若冰、华山表现大西北(柴达木盆地、祁连山等)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及柳青、秦兆阳有关50年代农村合作化的特写,都属前一主题。比较起来,有关朝鲜战争的通讯报告,在读者中产生更大的反响。巴金、刘白羽、杨朔、菡子、黄钢等,都有这方面的作品发表。其中,魏巍的创作影响最大。魏巍(注:魏巍(1920-),河南郑州人。抗战爆发后参加八路军,长期生活在晋察冀根据地,以“红杨柳”的笔名写的诗,结集为《黎明风景》。50年代出版的散文、特写集有《谁是最可爱的人》、《春天漫笔》等。另有长篇小说《东方》、《地球的红飘带》出版于80年代。)两次到朝鲜前线,先后发表了《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谁是最可爱的人》、《战士和祖国》、《挤垮它》等作品,它们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名结集出版。该书在1951年出版后到1960年,三次再版(所收篇目有增补)。《谁是最可爱的人》和1958年写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在当时广为流传;“最可爱的人”成为赴朝鲜作战的“志愿军”士兵的代称。真挚的情感,对“典型情景”的选择与提炼,和以抒情性议论来提升事件意义的方法,是作品获得众多读者的原因。魏巍当时的写作,显然提高了通讯报告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丁玲在反驳“有人”以为魏巍的作品“虽然写得好,不过只能说是通讯,算不得是文学作品”时,提出了衡量“文学价值”的当代尺度:“今天我们文学的价值,是看它是否反映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我们国家的时代面影。是否完美地、出色地表现了我们国家中新生的人,最可爱的人为祖国所作的伟大事业。”(注:《读魏巍的朝鲜通讯》,《文艺报》4卷3期。)这预告了特写、报告文学在当代的重要地位。报告文学、特写在五六十年代,还有多次的创作“高潮”。如1958年间,又如1963年到“文革”前夕。60年代,郭小川的《旱天不旱地》,魏钢焰的《红桃是怎么开的?》,黄宗英的《小丫扛大旗》、《特别的姑娘》,孙谦的《大寨英雄谱》,穆青等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影响广泛,参与了对当时的“时代精神”的创造。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洪子诚,来源:中国当代文学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位置的置换

下一篇散文的“复兴”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