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识“德”者言——读张天夫《常德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时间:2014-07-15
23874
  沅澧风物,湘北气象,纵横常德古今,非有如椽之笔难以状写传神。然究其旨归,似又实乃一个“德”字:壶瓶飞瀑,沅澧流碧,实为天地造化赐予常德的自然之德;桃源烟梦,朗洲故里,夹山暮鼓,诸多史话,何尝不是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的人文之德?常德之德究竟寄寓于怎样的深远,如何发现,又怎样弘扬?山川灵秀,人文蕴厚,历史氤氲,时代恢宏,非有大智慧不能真识,要写出这德的真谛与气象,更需要有超迈的胸臆,神来的彩笔。
  今读张天夫先生《常德赋》,为其华丽的辞采,纵放的笔意所激动,感激之余,心中忽有许多联想与感慨,正如郁达夫《乙亥夏日楼外楼坐雨》诗言:“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滕王阁之于王勃,黄鹤楼之于崔灏,岳阳楼之于范仲淹,多少名胜,原是生长在寂寞无人识处,只因了文人忽然寄兴挥笔,顿时便长出灵犀,生出隽永,为历史瞩目,天下向往。自然,文人名士效应是显然的,但窃以为更重要的一点是,那支写景状物的笔,远非那庸常的工具,那是一支笔非须通灵的,挥写恣意间,它不仅要瞬息间便抵达客观对象的真谛,而且,它更应将写作者的主观——万般的胸臆,凝聚笔端,由是,那被书写的对象才获得了灵魂,同时也才拥有了生命永恒的价值。
  读张天夫先生《常德赋》,神思自然不自然地便飘忽而飞越,眼前无形中便浮出《岳阳楼记》中的诸多景象。据说,范仲淹当年写《岳阳楼记》时,并未亲临过洞庭,只是小时候随父在安乡度过一段少年侍读的时光,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新政”改革失败,庆历五年五月,57岁的范仲淹因力主革新落职遭贬,踏上了他政治生涯中的第四次迁贬远途。庆历六年九月,谪守岳州(今湖南岳阳市)的同年挚友滕子京差人送来一封求援信,并随札附呈一幅《洞庭晚秋图》,请范仲淹为刚刚落成的岳阳楼写一篇记,《岳阳楼记》就是在“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境遇中写就的,历经人生的大喜大悲大痛大恨,作者眼中(准确地说是胸中)的洞庭湖风景才有了别样的意义,它既是自然的杰作,更是胸臆的寄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震荡于八百里洞庭之上的皇皇强音,方能从笔者胸中吐出。
  近年来,“精神”似乎正成为一种时尚,大凡一个地方,上至市、县,下到乡、村,必得提练标榜出一种属于自己的“精神”,想想这事实在有些滑稽。“江山也要文人捧”,其始作俑者,它的原意想是文质彬彬的相得益彰,是锦上添花和画龙点睛,并非“精神”杜撰之类的现代作秀。发自慧眼的赏心,发自心灵的颖悟,心之所至,情之所至,那经文人捧过的江山,才有了性灵,放出异彩。张天夫先生的《常德赋》是一位妙美的导游,循着美的指引,走进常德之“德”高远宏阔的境界,上穷悠远,前瞻渺邈,思接万象,情牵纷纭而不能已,郁郁乎常德之“德”,愿天下更多有德之君,识常德之德,心向往之,戳力为之!
 
  二OO八年一月二十八日夜新铺风雪中
 
  (作者为著名作家)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识“德”者言——读张天夫《常德赋》,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来源地址:)

上一篇读天夫赋而生“气”

下一篇心包太虚赋常德——读张天夫的常德赋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