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寓意研究源于解经学。很早以前,古希腊和古罗马学者曾经指出,古典神话乃是抽象真理的寓言式体现。基督教经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据以分析《圣经》的叙事文字,指说其字面意义和寓托意义。后来这种分析渐趋细腻、详尽,以至出现了寻求“经文四义”(字面意义、寓托意义、道德意义和神秘意义)之举。例如“耶路撒冷”一词,其字面意义指一座历史名城,其寓托意义指教会,其伦理道德意义指基督教徒的灵魂,其神秘意义则暗示必将来临的上帝之城“新耶路撒冷”。
文学领域里的寓意研究以寓言作品为研究对象。在西方,寓言作品有几种常见的形式:一种是“fable” ,它以动物或其它东西充作故事的主角,而寓含教诲旨意;一种是“parable” ,它是通过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描述,而进行道德说教。以上两种均是篇幅短小的故事。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叫作“allegory”,其词源是希腊文“allegoria”,意思是“以别样的方式说话”。这种作品具有双重意义,即基本的或表面的意义,和附属的或字面之下的意义,正如英国诗人、评论家柯尔律治所说:
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寓言写作是一组具有相应行为及附属物的动作者和意象的运用,这是为了在掩饰之下,既传达本身并非感知对象的道德品质或思想观念,又传达另外的意象、动作者、行为、命运和事态,结果其间的不同在呈现给眼睛或想象,而它们的相似则暗示给思维。把这一切联系起来,寓言作品的各个部分就会结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19
因此,人们可以在两个(甚至可以在三个、四个)层次上对寓言作品进行解读。它的艺术形式有文学作品,也有绘画。若是前者,其体裁可为诗歌,可为散文;而且篇幅、体制没有限定,长篇而分章节者亦不乏见,如但丁的《神曲》,班扬的《天路历程》。由于长篇寓言作品在中世纪很受欢迎,原属解经学领域的寓言研究遂被移植到文学研究领域。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寓言作品( allegory )指显说隐,发掘文本各个层次上的意蕴。
倪豪士( William H. Nienhauser,Jr.)所写《韩愈<毛颖传>的寓言读法》一文,是对中国古典散文进行寓意研究的范例。论者的辨析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毛颖传》是西方意义上的寓言作品(即 alleegory )。
他说,韩文里充满了典故,这为种种意义的产生提供了温床。在文章开篇,出现了一个隐喻——
毛颖〓兔 /笔 〓大臣〓?
它一直维持在这篇文章里。而有隐喻贯穿始终的作品,就可认为是寓言作品。文章的许多段落(曾被人斥为“驳杂无实”)均有意而设,均为维持寓言的必要因素。毛颖故事必须组织得符合毛笔的事实,毛笔的事实又必须组织得能够产生更深刻、更重要的有关时政的消息。
第二步:讲解典故的含义,分析典故的性质。
论者译出了《毛颖传》全文,边译边讲解典故的出处与含义。这些做法与国内研究相类似,事实上他也大量采用了国内研究的成果,不过,他对典故的性质做了区分。他说,文中典故有两大系列:一种是发散( divergent )系列,它们只与某一题旨有关,但涉及许多可引为佐证的典籍,如关于毛兔和毛笔的典故;另一种是会聚( convergent )系列,它们在文章中没有固定的指涉物,但总是与个别的常引篇章( locus classicus )和中心题旨相关联,如开篇和下文涉及的《史记·齐太公世家》和“中山国”。
第三步:指出《毛颖传》的寓意。
论者说,根据文章所述和用典,可以明显看出它含有三层意义:
(一)毛颖的传记——虚构的故事;
(二)毛颖的“历史”——发散性典故;
(三)中山毛氏的故事(降服某君,佐其治国,以至老年见弃)——会聚性典故。
最后,他又根据柳宗元的《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一文断定,文中还有一层更为现实的意义,那就是——
(四)毛颖与韩愈的关联。20
这种操作方式颇得西方寓意研究的旨趣,有如层层剥笋,愈逼愈深,文中的各种典故秩序井然地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其含义也就昭然若揭。
不过,在通常情况下,学者们只是揭示表面和深隐两层意义。例如,浦安迪关于《西游记》和《红楼梦》的寓意研究(详见第十章),王靖献关于《离骚》的寓意研究。后者是在屈原此作与西方典型的寓言作品——斯宾塞《仙后》之间做平行比较,明确指出屈原所用香花芳草起象征作用,代表着诗人人格的美化,一如《仙后》中的骑士之于亚瑟王子。而且他培育花草,并采来络为衣饰,又暗示出他道德修养的进一步增强:在“众芳芜秽”之后,受朝臣责任感的驱动,他终于踏上了追求理想的途程。21
应该指出,西方学者运用“寓意”一词,并不是总要涉及类似“allegory”的作品。中国传统诗论有美刺比兴、讽谕谲谏之说,小说评家也常说“深意”、“隐意”、“寓意”,追求言外之意是普遍的做法,因此有很多学者把这一做法等同于西方意义上的“寓意研究”。叶嘉莹翻译常州词派周济“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句中“寄托”二字为“allegory”,即是其中一例。不过这种对译,并非没有争议。有些学者坚持认为,认同中国的“寓言”作品,最重要的是应该分辨清楚:所谓的“寄托”究竟是局部的修辞手段,还是整体性的立意谋篇的艺术手法。22
上一篇悲剧研究的传统方法
下一篇修辞学研究的传统方法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