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修辞学研究的传统方法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     时间:2011-02-25
15303

  修辞学是一门研究语言艺术的学科,一般认为,在西方它脱胎于演说术,是文学批评的源头之一。古典修辞学家如亚里士多德、西塞罗、昆提利安等人,重在研究演讲和写作(通常指非虚构性散文)时,如何为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而巧妙地运用语言。在中世纪,修辞学与逻辑、语法合称“三学科”( trivium )。从西塞罗到十九世纪,古典修辞学的原则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
  汉学家的修辞学研究范围很广,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比较中西修辞学发展史
  高辛勇说,中国和西方的修辞学都起源于演讲术,后来才逐渐被文学创作所吸收。中西均有劝说性( persuasive )修辞和装饰性( ornamental )修辞两大种类。关于前一种的论述,最早见于《韩非子》中《难言》、《说难》、《说林》诸篇和《荀子》中《非相》篇。在《墨子》中,也出现了像“辟”、“侔”这样的辞格。关于后一种的论述,最早可在《论衡》、《文心雕龙》等著作里找到。从唐代到清代的诗论,经常涉及具体的辞格。宋代始见有关散文的修辞学,最明显的例子是陈 的《文则》。明清两代活跃着一些散文流派,这刺激了散文修辞学的发展。徐师曾《文体明辨序》、唐彪《读书作文谱》、章学诚《文史通义》、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均有这方面内容。
  他还指出,中西修辞学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与演讲术、风格学、文类学以及创作方法混淆在一起。根据现代的观点,修辞学仅仅涉及写作的语言技巧。由此来看,《文心雕龙》的《神思》篇就与修辞无关,而《丽辞》、《声律》、《章句》、《比兴》等篇,则含有修辞学成分。再如,姚鼐提出的作文八要素——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中,前四者不在修辞学范畴,后四者有关修辞学。23
  (二)比较中西辞格
  高辛勇的研究仍可取作例证。他根据陈望道等人的著作,对中国古典文学所用的辞格做了归纳,并试图以西方辞格作为参照。相照之下,我们可以看到两者间有种种关系。有的互相对应,例如:“明喻” → simile,“隐喻” → metaphor,“借喻”(即“暗比”)→ cryptic metaphor ;有的只能给出近似的对应物,例如:“委婉”→ periphrasis或euphemism,“回文”→ palindrome;有的只是部分地对应或近似对应,如以下数例:
  藏词 →(可参照)ellipsis
  ⑴ 藏头语;⑵ 歇后语;⑶ 譬解语
  倒反 →(可参照)irony
  ⑴ 倒辞;⑵ 反语 → sarcasm
  有的根本没有西方辞格与之相应,如“错综”及其亚类“互文”、“交错”和“蹉对”。24
  (三)以西方辞格分析中国作品的修辞手法
  英语中有一些源于希腊的辞格,如“metonymy”;此词通译作“换喻”或“转喻”,指的是以附属物代主体,或者以主体代附属物;以我国辞格衡量,它可列入“借代”一类。威廉·麦克诺顿( William McNaughton )指出,《诗经·大雅·烝民》“出纳王命,王之喉舌”句中“喉舌”一词,即是换喻。
  再如中国辞格“双关”,一般译作“paronomasia”。但在“paronomasia”之下,麦氏根据《诗经》(及其他表达)所用又划分了一些复杂的细类:
  兼叙法矛盾( synoeciosis):如“惠然肯来,莫往莫来”(《邶风·终风》)
  折返( antanaclasis,重复使用一词,以致使其改变意思):如“允文文王”(《周颂·武》)
双关 转义( diaphora,一词代表其指涉物,或指涉物的性质):如“今夕何夕”(《唐风·绸缪》)
 折返法替代( anthimeria,一类词代替另一类词):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谐音双关( antanaclastic pun,利用谐音,使读者 对两字间的巧妙或荒唐的一致产生印象):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陈风·衡门》)
  从麦氏的划分,可以看出中西辞格分类的异同。25
  (四)以西方辞格分析中国作品的艺术特色
  例如,在《汉赋——扬雄赋研究》一书中,康达维( David R. Knechtges )说,《战国策》的某些游说词既有“劝说”效果,又有“装饰”、“美饰”效果。他从词源学上提供了依据:
  修辞从一开始就意味着两件事:装饰性话语和劝说性话语。这两件事似乎在心理上是互相抵牾的,因为装饰的愿望不偏不倚,而劝说的愿望基本上与之相反……。装饰性修辞对听者产生静态影响,引导他们去欣赏它的美与智;劝说性修辞则是动态地引导他们采取某种行动路线。一种是明确表露情感,另一种是操纵情感。
  ——弗莱《批评的剖析》
  他接着说,虽然两者似有矛盾,但常常共存于一篇作品之内。因为“装饰性修辞对促成劝说效果的贡献并不小。当听众觉得听来有趣时,他们的注意力和相信所闻之事的意愿,就会同样地增加,有的甚至因羡慕而万分激动。”(昆提利安《辩论家的培训》)辩说者的难题,就是如何防止追求美言的趣味挡住劝说的言路。26
  值得注意的是,本世纪上半叶,随着交际理论和读者反应理论的发展,现代修辞学破土而出,很快又蔚成大观。古代学者虽然偶尔也注意听众的心理(如亚里士多德分析他们愤怒、友好、恐惧、怜悯等感情,提醒演说者做出相应的对策),但基本上是假定听众持有某种特定心态,而不去考察他们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现代修辞学家则不然,其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了阅读行为和读者反应之上。举例来说,斯坦利·菲什( Stanley Fish )认为,文学是一种体验,而阅读是关于那种体验性质的描述。罗曼·英伽登( Roman Ingarden )的观点稍有不同,他兼重作者和读者两个因素 。沃尔夫冈·伊瑟尔( Wolfgang Iser )赞同后面一种看法。他解释说,文学有“两极”,一是艺术性,涉及作者所创作的本文;一是审美性,涉及读者所完成的理解。实质上,他们的论述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都把文学作品视为人类交际的一种媒介。现代修辞学的研究领域也是相当广阔的,大凡语言运用的艺术几乎全部纳入了它的视野。韦恩·布思( Wayne Booth )的《小说修辞学》实际上不是讲各种词格,而是讲小说的种种技巧。他之所以称为“修辞学”,是因为在他看来书中探讨的无非是小说家操纵读者的手段。现代修辞学以读者反应理论为方法论的基础,此外,它还吸收了其他理论(如现象学、叙事学、原型批评、心理分析理论等等)的方法和视角。有关内容,我们在第十三章中介绍。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来源地址:)

上一篇寓意研究的传统方法

下一篇文学史研究的传统方法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