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許 行 (滕文公上)[1]

作者:王力     来源:未知     时间:2010-11-12
21136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2],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3]:"遠方之人,聞
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4]。"文公與之處[5]。其徒數十人,皆衣褐[6],捆
屨織席以為食[7]。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8],曰:"聞君行聖人之政,
是亦聖人也,願為聖人氓。"
 
[1]在本章中,許行等人出於對當時暴政的厭惡而提出恢復到原始共產社會的主張。孟子著重從社會分
 
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間的質的差別性批駁了許行之說。
 
[2]為,這裏指研究。神農,傳說中的遠古酋長,是"三皇"之一,因為相傳是他開始教人民耕種的,

 

所以叫神農。言,等於說"學說"。先秦諸子中有一派是"農家",認為如果世上所有的人都從事耕作,
 
天下就會不治而治,因此假託神農之言主張"君臣並耕"。許行即屬這一派。
 
[3](té ng),國名,在今山東滕縣西南。踵,腳後跟,用如動詞。踵門,足至門(依朱熹說),指走到
 
門上。
 
[4](chán),一般百姓的住宅(依孫詒讓說,見《周禮正義·地官·載師》)。氓(mé ng),自外地遷來
 
的民(依段玉裁說,見《說文解字注》)。
 
[5]與,給。處,名詞,住所,這裏即指""
 
[6](yì),穿。褐(hè),粗毛編織的衣服,是當時貧苦人的衣服。
 
[7]捆,砸。屨,鞋。捆屨,即做鞋。編麻鞋草鞋時要邊編邊砸,可以使鞋結實。以為食,等於說以此
 
為生。
 
[8]耒耜(lěisì),犁。鏵叫耜,犁柄叫耒。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1]。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
君,則誠賢君也;雖然[2],未聞道也[3]。賢者與民並耕而食[4],饔飧而治[5];
今也,滕有倉廩府庫[6],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7]!"
 
[1]第一個學字用如名詞,指所學的。第二個學字是動詞。
 
[2]雖然這樣。
 
[3]道,名詞,指許行所認為的古聖賢治國之道。
 
[4]賢者,指古代的賢君。並,一起,一齊。
 
[5](yōng),早餐。飧(sūn),晚飯。"饔飧"在這裏用如動詞,指自己做飯。治,指治理天下。
 
[6]倉廩(lǐn),糧食庫。府庫,藏財帛的地方。
 
[7]則是,那麼這是。厲,病。厲民,使人民困苦。自養,供養自己。惡(wū),哪裏。惡得賢,哪裏夠
 
得上稱為賢君呢?許行認為滕君在當時雖然可稱為賢君,但是還不能達到古聖賢的標準。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
曰:"否。許子衣褐[1]。""許子冠乎[2]?"曰:"冠。"曰:"奚冠[3]?"
曰:"冠素[4]。"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為
不自織[5]?"曰:"害於耕[6]。"曰:"許子以釜甑爨[7],以鐵耕乎[8]?"曰:
"然。""自為之與?"曰:"否,以粟易之。"
 
[1]褐是用毛編織的,所以不算是織布(依趙岐說)。
 
[2]冠,用如動詞,戴帽子。
 
[3]奚冠,戴什麼帽子。
 
[4]素,生絲織成的絹帛,不染色。這是說許行戴生絹做的帽子。
 
[5]奚為,為什麼。
 
[6]對耕種有妨害。
 
[7](fǔ),鍋。甑(zèng),瓦做的蒸東西的炊具。爨(cuàn),炊,燒火做飯。

 

[8]鐵,指鐵制的農具。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1];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
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2]?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3]?何許
子之不憚煩[4]?"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5]?有
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6]。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7],如必自為而後用之,
是率天下而路也[8]。故曰:或勞心[9],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10];
治於人者食人[11],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12]。
 
[1]陶,燒制陶器。冶,冶煉鐵器。"陶、冶"在這裏指製造釜甑和鐵制農具的匠人。
 
[2][一切東西]都只從自己家里拿來用。舍,止(只)。按:""字不好懂,姑從舊注。宮,室。注
 
意:上古時""還沒用來專指帝王的宮室。
 
[3]紛紛然,忙碌的樣子。百工,從事各種工藝生產的人。
 
[4]不憚煩,不怕麻煩。
 
[5]獨,單單,偏。
 
[6]在《孟子》中,"大人""君子"同義,指統治者;"小人""野人"同義,指被統治者。
 
[7]所為,所做的東西。備,具備。這是說,一個人的生活要具備各行各業所生產的東西。
 
[8]路,疲勞,羸弱(依王念孫說,見《讀書雜誌》)。
 
[9]或,代詞,有人。
 
[10]勞心者、勞力者,指上文"大人""小人"。治於人,被人治。
 
[11]食(s),等於說供養。
 
[12]通義,一般的道理。案:這段話反映了孟子的政治觀點與歷史觀。他主張社會的發展需要人們有所
 
分工,同時又認為人民群衆只能從事體力勞動,養活統治階級,更把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的對立看成永
 
恆不變的合理的社會秩序。這就為歷代統治者剝削和壓迫統治勞動人民提供了理論根據。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1]。洪水橫流[2],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
殖,五穀不登[3],禽獸逼人[4]。獸蹄鳥跡之道[5],交於中國[6]。堯獨憂之,舉
舜而敷治焉[7]。舜使益掌火[8],益烈山澤而焚之[9],禽獸逃匿。禹疏九河[10],
瀹濟漯[11],而注諸海[12];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13];然後中國可得而食
也[14]。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15]?
 
[1]平,平定,指治理好。
 
[2]洪,大。橫流,不順水道,亂流。
 
[3]登,成熟。
 
[4]逼,後來寫作逼,這裏是威脅的意思。
 
[5]獸蹄鳥跡形成的道路。
 
[6]交,縱橫交錯。中國,指中原一帶。

 

[7]敷,治(依趙岐說),指治水土。
 
[8]益,舜的臣。掌火,掌管火。這是說使益任主火之官。
 
[9]]益在山澤燃起大火來燒它。烈,用如動詞。
 
[10]疏,開通。九河,相傳是禹在黃河下流為了疏浚黃河而開鑿的九條支流,其故道已不可考。
 
[11](yuè),疏導。濟(jǐ)、漯(tà),都是水名。故道都在今山東省。
 
[12]注,使¼¼流入。諸,之於。海,指今黃海。
 
[13]決,打開缺口,導引水流。汝,汝水,在今河南,東流入淮河。漢,漢水。排,排除,指排除水道
 
淤塞。淮,淮河。泗,泗水,源出山東泗水縣,古代泗水在今江蘇淮陰附近入淮,今泗水流入運河,只是
 
古代泗水的上游。江,長江。案:汝漢淮泗四水,只有漢水流入長江,這裏可能是記述的錯誤(依朱熹說)。
 
[14]指洪水退了,才可以耕種並收穫糧食。
 
[15]得乎,等於說"成嗎"
"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1],五穀熟而民人育[2]。人之有道也[3],飽食、
暖衣、逸居而無教[4],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5],使契為司徒[6],教以人倫[7]: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8]。放勳曰:'勞之來之
[9],匡之直之[10],輔之翼之[11],使自得之[12],又從而振德之[13]。'聖人之
憂民如此,而暇耕乎?
 
[1]后稷,名棄,周的始祖。""本是主管農事的官名,堯任命棄為稷,周人因稱棄為后稷("""
 
"的意思)。稼穡(sè),農業上種叫稼,收叫穡,這裏泛指農事。樹、藝,都是種植的意思。
 
[2]育,生養,這裏有得以生存、繁殖的意思。
 
[3]人之有道也,等於說"人之為道也"(依王念孫之說,見《經傳釋詞》引)。這句引起下文,是說關
 
於人的道理。
 
[4]等於說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安逸卻沒有受到教育。
 
[5]有,通""。這是承上"堯獨憂之"而言。
 
[6](xiè),堯的臣子,商的始祖。司徒,官名,掌管教育等事。
 
[7]人倫,古代社會所規定的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以下五句即所謂五倫。
 
[8]別,分別。敘,通序,等次。
 
[9]放勳,堯的號。勞(lào),慰勞。來(lài),使¼¼來(來歸順)。
 
[10]匡,正,使¼¼正直,即糾正。
 
[11]翼,保護。
 
[12]自得,指自得其善性。
 
[13]振,救濟。德,用如動詞,指對人民施恩惠。以上是堯囑咐契的話(依朱熹說)。(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1]。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
者,農夫也[2]。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3];
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4]。孔子曰[5]:'大哉,堯之為君[6]!惟天

 

為大,惟堯則之[7],蕩蕩乎,民無能名焉[8]!君哉,舜也[9]!巍巍乎,有天下
而不與焉[10]!'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1]皋陶(yáo),舜的法官。相傳禹和皋陶曾幫助舜治理天下。
 
[2]以田地種不好為自己的憂慮的人,是農夫。夫(fú ),句首語氣詞。百畝,參看《寡人之於國也》"
 
五畝之宅"注。易,治。
 
[3]這裏的"""""",是孟子隨文而做的解釋,並不能概括這三個詞在當時的全部涵義。
 
[4]把天下讓給人容易,但是要為天下找到更賢的人卻很難。
 
[5]見《論語·泰伯》,但文字頗有出入。
 
[6]大哉,等於說"偉大啊",是全句的謂語。下文"君哉"同。
 
[7]則,法則,用如動詞,效法。
 
[8]蕩蕩乎,廣大遼闊的樣子。名,用如動詞,指用言語來稱讚形容。
 
[9]君哉,指得人君之道。
 
[10]巍巍乎,高大的樣子。與(yù),參與。不與,等於說不相干(依朱熹說)。有天下而好像跟自己不
 
相干,是說不以有天下為榮。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1]。陳良,楚產也[2],悅周公、仲尼之
道[3],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4]。彼所謂豪傑之士也[5]。子
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6]。昔者,孔子沒[7],三年之外,門人治
任將歸[8],入揖於子貢,相向而哭,皆失聲[9],然後歸。子貢反,築室於場,
獨居三年[10],然後歸。他日,子夏、子張、子遊,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
子事之,強曾子[11]。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12],秋陽以暴之[13],皓皓
乎不可尚已[14]!'今也,南蠻鴃舌之人[15],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
亦異於曾子矣。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16],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魯
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17]。'周公方且膺之[18],子是之學[19],亦為不
善變矣[20]。"
 
[1]夏,指當時中原各國(這些國家當時文化較發達)。變夷,使夷同化。變於夷,被夷同化。夷,見《齊
 
桓晉文之事》"四夷"注。
 
[2]楚產,出生在楚地的人。當時楚地文化也已很發達,但孟子仍斥之為夷。
 
[3]周公,見《夫子當路於齊》注。
 
[4]或,有人。先,用如動詞,指超過。之,""的賓語,指陳良。
 
[5]豪傑,才能出衆的人。
 
[6]倍,通背,背叛。
 
[7]沒,通歿,死。
 
[8]任,擔子,指行李。治任,收拾行裝。上古時代,弟子為老師服心喪三年(哀痛與喪父相仿,但不
 
服喪服,所以稱心喪),所以三年過後門人散去。

 

[9]向,向。相向,面對面。失聲,悲不成聲。
 
[10]場,墓前供祭祀用的場地。子貢因對孔子感情深摯,所以又守墓三年。
 
[11]有若,即有子,參看《禮記·有子之言似夫子》注。聖人,指孔子。強(qiǎng),勉強。強曾子,
 
勉強曾子[也這樣做]。
 
[12]濯,洗。以,介詞,用。"江漢"""的賓語。下句結構同此。
 
[13]秋陽,秋天的太陽。周曆的七八月相當於夏曆的五六月,正是陽光最強的時候。暴(pù),曬,後
 
來寫作曝。
 
[14](hào),光明潔白。尚,通""。不可尚,指任何人達不到孔子的境界。
 
[15](jué ),鳥名,又名伯勞,叫的聲音不好聽,孟子用"鴃舌"來比喻許行的話難聽。許行是楚人,
 
所以孟子這樣說。這是孟子歧視非華夏之國的偏見。
 
[16]"出於幽谷,遷於喬木",是用《詩經·小雅·伐木》的話。幽谷,幽暗的山谷。《詩經》是說鳥,
 
孟子則用來比喻人改邪歸正。
 
[17]引自《詩經·魯頌·閟宮》。膺,擊。荊,國名,就是楚。舒,南方的小國,從屬於楚。懲,使人
 
受創而警懼。
 
[18]方且,將要。
 
[19]是,指戎狄荊蠻。""""的賓語,提前用""復指。
 
[20]變,即承上文"用夏變夷"""
"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1];雖使五尺之童適市[2],莫之或欺
[3]。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4];麻縷絲絮輕重同[5],則賈相若;五穀多寡同,
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
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6]: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7]。子
比而同之[8],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9]?從許子之道,相率
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1](jià),價格。後來寫作""。貳,同二。國中,都城中。
 
[2]五尺,相當於現在的三尺多。適,到¼¼去。
 
[3]等於說沒有人騙他。之,代詞。或,句中語氣詞。
 
[4]相若,相像,也就是相同。
 
[5](lǚ),線。
 
[6]情,指自然之理。
 
[7]或,有的。蓰(xǐ),五倍。什百、千萬,都是說的倍數。什,十倍。
 
[8]比,平列,等於說同等看待。同,等同起來,等於說劃一。
 
[9]孟子是說物之不齊是自然的道理,它們有精粗的分別,就和有大小的分別一樣。假如大鞋小鞋同價,
 
人們豈肯做大鞋出賣呢?若不論精粗,使之同價,人們又豈肯做精的出賣呢?(參用朱熹說)。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王力,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夫子當路於齊(公孫丑上)[1]

下一篇攘 雞(滕文公下)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