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语音与诗艺的沟通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     时间:2011-02-25
14315

  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谈到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时说:
  现代语言学家按照区分音素的细微特征来分析语音体系,因此为批评家更敏锐、更细致地描述诗歌里的音韵提供了可能,包括辨认各种特征和音素的重复型或组合型。4
  其实文学批评家在辨认音韵型式时,总是倾向与诗歌艺术联系起来。例如早在1920年,雅可布森就在一本名为《捷诗与俄诗比较研究》的著作里,从功能音韵学的角度来研究语音层面如何与意义层面相互沟通。中国诗歌是否能够像以拼音文字为媒介的西方诗歌那样,在语音和诗艺之间也建立起某种关联呢?根据汉学研究的例证来看,上述问题似乎已有了一致的肯定意见。
  我们先来观察一下高友工和梅祖麟关于杜甫组诗《秋兴》八首的分析。论者试图证明的是,音型、韵律的特点对于诗歌的内在蕴含和感情色彩不无增饰效果。杜诗第三首云: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他们说,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诗人于“江楼”之上所见的景色:千家万户周围有青山(按:论者未译原诗首句中的“郭”字)、飞燕、渔舟点缀,本来是一片赏心悦目的美景。然而诗中的“‘日日’一语,因有其他两处叠字的使用,遂变得引人注目起来,它透露出久享此景而产生的厌倦之情。在这种语境里,音型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平衡结构接连重复三次,令人觉得单调。”如果说前半首的情调是杂有无聊的宁静,那么后半首的情调则可说是以失望而告终的焦虑。匡衡和刘向作为儒家的楷模,衬托出诗人自己心事的乖违和宦途的蹭蹬。“在这一点上,有几种音韵效果提醒我们注意情调的转变。相类的‘gong’音断续重现和软腭鼻音密如连珠,传达出了一缕焦急情绪。前四句在语法上均为‘四:一:二’节奏——这显然是产生单调效果的原因之一——而在第五、六句中,则变成了‘四:二:一’节奏。除此而外,最后三句中的每一句,还都包含两个允许破格的平仄音型(刘、心,同、少,五、衣)。由于诗人打破了读者的期望,于是他成功地使读者分享一点他必定怀有的失望心情。”
  他们还认为,第五首 5 证明杜甫工于用声 ,以至丰富多彩。例如他在声母上所做的文章:“宫阙”(在第一句)和“青琐”(第八句)二词均是常见的双声变体;“降王母”(第三句)的声母“k-r-m-”和“满函关”(第四句)的声母“m-r-k-”6 恰如镜象般对称;在首联,声母呈松散对仗的四字“莱”“宫”和“露”“金”,又打破了词语的界限。而在传为名句的颔联里,音韵变化最为集中。上句有两个叶韵字,后接两个双声字;下句则连续有三对双声字。诗人施展这些手段,是试图在前四句重现帝都盛时的光彩,而声繁韵富显然是辉煌岁月的回响。第五句“云移雉尾开宫扇”悬起一种预想,接下来便是高潮“日绕龙鳞识圣颜”,无论就音韵还是就意义而言,无不如此。然而,颔联对仗不严,又连用了带有道家色彩的词语(“瑶池”、“函关”、“王母”、“紫气”),这就透露出导致唐朝倾覆的不祥兆头,也暗含着对此所做的批评。因此人们也许还可以说,杜诗里丰富多彩的音韵技巧,尤其是在颔联里的过分集中,乃是一种对衰亡征兆的深信不疑。7
  程纪贤在音韵方面也做了一些类似的研究。他认为,汉语固有的音韵特点创造了一种十分新颖的音乐性,但这种音乐性的潜在意义又不限于音乐范畴。下面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一)轻重音节
  他说,在律诗诗型里,音节(即字)是基本单位,一个音节总有一个意思,能指层次与所指层次之间没有什么分歧。诗行的中间停顿(不同于平仄),五言与七言各不相同,五言在第二音节之后,七言在第四音节之后。在句中停顿的两侧,偶数音节与奇数音节两相对照,而且这种对照因前为抑扬格(iambic)、后为扬抑格(trochaic)而有所增强:
  五言律诗:○ ● / ● ○ ●
  七言律诗:○ ● ○ ● / ● ○ ●
  ( ●〓重音节;○〓轻音节)
  偶数音节和奇数音节在句内轮替充作重音,仿佛用一个个轻微的冲撞创造出了这样的节奏。中间的停顿有如一堵海堤,海浪拍击而来,其律动为“○●”型,折返而来的海浪则相反,其律动为“●○●”型。于是,这一基于阴阳法则(偶数为阴,奇数为阳)而又互成对照的韵律,唤醒了诗行里所有的运动。阴阳互换,对于中国人来说,代表着宇宙间基本的律动。
  (二)双声和叠韵
  他认为,双声和叠韵的选用也与某种情调有关。李白在《玉阶怨》中写一位女子于台阶上徒劳地熬夜,连续用了一系列音节(即“露”、“罗”、“帘”、“玲珑”),皆从 L 得声 ,来指明露珠、泪水、寒冷、水晶和孤独。词人李煜的名句“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中,有些音节从 an 得韵,此韵暗示意气消沉 。这与 ang 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后者有意气风发的味道,令人感到鼓舞。例如,韩愈句“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听颖师弹琴》),前有柔情似水,后有豪气如刚,两者并置有效地起到了衬托作用。8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来源地址:)

上一篇文学与语言学的关系

下一篇三种句法结构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