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三百一十三】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身处这个时代,就是为时代服务,为历史服务,作为一个作家,要走出小小的我,书写窗外真实的世界,这样才能彰显自己的价值。”李春雷谈及写《朋友》的初衷是为历史而写,而报告文学的艺术表现力使其最终被认可。“《朋友》的发表说明了对报告文学中国故事艺术上的突破和艺术上的认可,同时也表现了国家对这一方面的呼唤和期待。”
“真正的报告文学其实是写给历史,写给文明的,我将来再写报告文学,可能会更注重历史,更注重文化,但是我的基础就是这些生活中的原汁原味的故事。”李春雷表明了自己未来的创作决心,同时,他希望大家能写好报告文学,讲好中国故事,也希望河南的报告文学成为中国报告文学更高的高地。
春雷老师在《秀儿》中真实而艺术地记述了黄文秀30年生命历程。在老师笔下,黄文秀的一生,是青春在不懈奋斗中深情而灿烂的绽放——这既是她真实存在过的生命之花,也是作者妙笔生花的艺术。作者为这部作品取名《秀儿》,就已经流露出对这位百色山区农家姑娘、驻村第一书记的深情。“秀儿”是黄文秀的乳名,是家人、同学、朋友对她的昵称,也是广西乐业县百坭村乡亲们对她的爱称。从小到大的30年里,从承欢父母膝下到寒窗苦读,再到投身扶贫事业,一声声“秀儿”的呼喊,蕴含着多少深情!用《秀儿》作为书名,绝非作者信手拈来,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之后的选择,寄寓着作者对这位青年楷模的无限深情。
黄文秀是一个心怀大爱、知恩图报、情深义厚的女孩。她对百色故土、父老乡亲、家人亲朋、同事同学、工作事业都爱得一往情深。她的这份深情在《秀儿》中得到了同样深情的展现。作品开篇从这里切入:秀儿利用周末回家给父亲送药,顾不得吃午饭,就要返回百坭村。重病在身的父亲担忧地说:“天气预报今晚有暴雨,到百坭有400里山路,太危险,要不明天再回吧!”秀儿回答:“阿爸,要下暴雨,百坭的几个屯子很可能发生山洪,我更应该回去安排防洪工作。”在进退之间,秀儿毅然选择前行,她实在是放心不下百坭村。不幸的是,秀儿30岁的生命陨落在奔赴扶贫现场的路上。秀儿对百坭、对百姓、对事业的深情,犹如雨夜的闪电,耀眼夺目。
情景交融就有了意境,作者深谙此道。“紫燕啄春泥”“百合花开的声音”“瘦骨嶙峋的山村”“那本鲜红的《扶贫手册》”“砂糖橘笑了”“飘香的山野”……全书的章节标题充满意境之美,也充满作者对创作对象的感情。通过细节展现人物性格,是作品另一特色。“黄文秀开车把老人送到了家门口。老人一脚迈进门槛,却又转回身,颤颤巍巍走到黄文秀跟前,伸手拉住她的胳膊,慈祥地看着她的脸,喃喃着笑了。”“看见枣红马驮着重重的物料吃力地攀上山坡,黄文秀急忙迎上去,右手抱住老马的脖子,左手轻轻抚摸老马的前额,心疼地说:‘马儿太累了,我带你去吃点儿草,休息休息吧。’”“她抚摸着温热的酒坛,对村干部们说:‘等到百坭实现整村脱贫那一天,我们再把这两坛酒搬出来,和父老乡亲一起好好庆贺一番。’一位村干部开心地喊道:‘文秀书记,到时候最好和你的婚礼一起庆贺啊!’村干部们热烈鼓掌。黄文秀有些羞赧,两颊绯红,含笑应道:‘好吧,到那时我争取把自己嫁出去。’”这些真实而有意味的细节,把一个立体的黄文秀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既真实地表现了她的性格,也大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作者没有刻意雕琢语言,文字质朴自然却展现出强烈的感染力。书中文字不仅言简意赅、描述精准,而且明朗优美,节奏感、画面感很强,让人读来津津有味。“正值百坭村庄稼丰茂、硕果飘香的时节,黄文秀的生命之花,定格在了扶贫路上。不,那不是定格,那是绽放,秀儿的生命之花,永远绽放着青春的美丽!”这也是作者撰写这部作品时最深情的心声。
创作背后,李春雷先后三次到百色采访,深入到黄文秀的工作生活,包括老家、遇难的地方。“我到现场去感受、去探访,深层次体会她的精神内质,我相信她身上有很多特殊的力量。创作中我的根本方针是以真实为基础为生命,用文学的笔法更加生动形象的把黄文秀的精神,黄文秀的形象传播出去,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李春雷说。
“走出去之后,肯定有一部分人要回来的,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黄文秀走出大山,学有所成后又回到了大山,把真情献给了山村,用生命回报了家乡,温暖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年轻生命的逝去让人伤痛,而用生命写就的青春之歌则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强烈的张力。作品不仅还原了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有血有肉的黄文秀,还勾勒出了以黄文秀为代表的驻村扶贫干部的群像图,呈现千千万万基层干部为乡村脱贫做出的巨大贡献,反映他们对人民、对农村的大爱情怀。这是一部倾力书写新时代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优秀作品,通过这部作品,读者们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都能够从中汲取到精神的养分,从而更好地去生活、去工作,去奉献、去成就,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三百一十二】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下一篇【三百一十四】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