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三百一十八】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3-27
4932

【三百一十八】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肖伟:陕州地坑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有两种状态,首先是静态的文化符号,几孔窑洞、几片剪纸、几方澄泥砚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作为动态的文化符号,是活灵活现的,能够让广大游客和群众看得见的情形,剪纸、澄泥砚、陕州锣鼓书……它们动态演绎的过程,为广大观众展现了栩栩如生的活态的文化艺术,因此,陕州区文化产业才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广大游客在游览时,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鹏远:王剑冰早年致力于诗歌创作,而今,在散文创作上成就丰硕。他是我国当代具有综合艺术素养的散文大家。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氤氲着浓浓诗画韵味和殷殷乡土情愫,弥散着典雅不俗的文人气。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和讴歌是他作品不变的主题。他的散文语言干练、精到,如行云流水。他用文字营造的文学意境更是纯美迷人。他的散文集《水墨周庄》《或咫尺或天涯》,我逐篇精读,自然美、风俗美、人文美在他的文字间摇曳生姿,让人沉醉。

“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王剑冰是一个行者,他在行走中汲取创作的丰厚营养,进行深刻地思悟,并提炼升华。他和我们陕州缘分深厚,他将陕州的山川草木、大地风物融于笔端,写下了清新婉约的《甘山之甘》,深情厚重的《陕州地坑院》及气象苍茫的《塬上》。这些文字将陕州美与文字美完美结合,深刻、细腻、准确地读解着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充分展示了文学艺术的韵味和魅力。可以说这是陕州和散文大家因缘际会,互相成就。我们应该因此而骄傲。希望我们陕州的作家在品读这些作品的同时,也能写出更多像王剑冰老师那样歌颂家乡、讴歌新时代,生命力充盈而又带泥土、沾露珠的精品力作!

贠石让:对陕州人来说,王剑冰老师的《塬上》是一篇不读有罪的好文章。一个外地作家,能如此了解陕州,使我这个土生土长又专门研究陕州地坑院历史的陕州人感到惭愧。我认为王剑冰老师的《塬上》不是用手写的,而是用心写出的。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精华,值得我去学习。

李圆:再次品读王剑冰老师的《塬上》,心中倍感亲切。

王老师在文中说,“在高高的山峡之上,由于崤山千仞巉岩的挤压、黄河万里怒涛的冲撞,竟然硬生生挤托出三道平平展展的土塬:张汴塬、西张塬和东凡塬……于是土塬上有了一种奇特的生活和居住方式——地坑院。”是啊,6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掘穴而居,用看似柔弱的力量,与大自然相依而生,不但挖出了地坑院,也让这片土地有了最原始的民居印记。于是就有了《诗经》里的“陶复陶穴”,就有了“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的地坑院。如今,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依稀嗅到那远古的气息。

今天,品味这些文字,我心中满是骄傲与自豪,这种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民居建筑,融入了祖先的智慧。数千年来,人们把天地人和水土命融为一体,在这里繁衍生息,薪火相传,创造出了诸多奇迹。感谢王老师的生花妙笔,让我再次重温地坑院的美好记忆。

王静:初读《塬上》前六章,最大的惊喜是我的老家东凡塬出现在王剑冰老师笔下。带着和故乡重逢于文字间的欣喜,我陶醉在这篇散文营造的亲切感中,满是骄傲自豪。

细细品读《塬上》完整版,我跟着王老师的文字:发呆、坐高铁钻山洞、下地坑院感受静和黑、上地坑院等塬上人来人往、端详老人研究后生、拉家常听故事、吃十碗席、看剪纸、寻澄泥砚、经历春夏秋冬、等一场雪落……这些本来很近的乡土人情,我好似没有见过,没有体验过,没有在意过,更没有思考过。自此,我明白了需要向《塬上》学习的除了思路和深入生活取材掘宝,便是文字的带入感。王老师用心描述自己的感官,把读者的心牵着跟他走进岁月深处,在凡人琐事中体验民生,在技艺传承人身上走近文化,栩栩如生地把塬上风韵刻画得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兀永升:王老师的文章厚重朴实,又充满灵秀之气。比如文章开头就独辟蹊径,设置了悬念,“发呆”“空白”等词语,看似突兀,实则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塬上的地坑院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让作者有如此慨叹?文章中间不断地用到“寂寞”“寂静”等词语,层层深入,巧妙地穿插了陕州地区的风土人情,土塬特点,人文之美,陕州文化深厚的底蕴在作者灵秀的笔端流淌,似一首赞歌,舒缓而深沉,让我在读后,既感到故乡的美,又感到自己对于故乡的认识始终停留在浅层次上。以往,写故乡常常感到无可书写,读罢老师的文章,让我学到了新的表达方式,认识到了自己书写的欠缺。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去学习、观察、思考,力争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来讴歌家乡。

陈秀才:细细品读王剑冰的《塬上》,大美陕州的画卷展现我的眼前。我是地地道道的陕州人,为什么就没有发现它的美呢?

《塬上》用大量笔墨,写出了豫西农民的勤劳、朴实、勇敢和智慧,描写质朴,笔法细腻,虚实结合,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我是农民的儿子,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要扑下身子,深扎在生活中,用心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多写出带有泥土气息的好作品。

潘海军:初读王剑冰老师的《土塬》,震撼于他对土塬人文和历史的全面、精准解读,着实让我们这个本土人汗颜。感动于他发自内心的真挚感受,对土塬的真知卓见。一个用心拥抱大地、人生的人,让读者在碌碌尘事之外,捕获到一份心灵的宁静和人生了悟,实乃吾辈先师,敬仰之极!

牛占亚:王剑冰老师的《塬上》,引经据典到位,把人、物、景写活了,把塬上的精、气、神都写出来了。他选材接地气,观察到位,动态、静态描写淋漓尽致,大气磅礴。这就是塬上,这就是黄土文化,看文犹如身临其境,受益匪浅,学习了!

王会平:读了几遍《塬上》,还想读。好文章百看不厌。

我是卢氏人,来陕州近20年了。但我到地坑院,除了感受它的冬暖夏凉外,没想过其它。而王剑冰老师不亏为大作家,把塬上描写得出神入化,让人感到亲切和震撼。他让我对陕州和陕州地坑院又有了新的认知。

非常感谢陕州区作家协会举办的这次研讨会,让我读到了王剑冰老师的这篇佳作。

任志廷:《塬上》是一部好作品,我看了,给我的老伴读了。我建议每一个陕州人、每一个在地坑院住过的人,都来看看这部作品,相信它一定会引起大家共鸣,把大家的心连在一起,让大家更加热爱家乡!

马海根:王老师的《塬上》,上下十六节,洋洋万余言,让我这个从小在窑洞长大的豫西人感触颇深。千言万语汇成八个字:大气,细腻,功德无量!

大气体现在起点高,眼界宽。王老师像站在高上,俯瞰天下。在洛阳与西安之间,崤山千仞峰峦挤压,黄河万顷波涛冲刷,山河怀抱中的陕州土塬,无数地坑院星落棋布,林梢树影中飘出一道道炊烟……细腻表现在他的笔触深、观察微。老师笔下,豫西风土人情一览无余,地坑院下夜深人静悄闻虫鸣。说功德无量,是他凭借如神之笔,将隐藏在深闺的陕塬文化进一步发掘出来,再现于世间,进一步增强了这种东方穴居文化的魅力。最后,我用一首诗词总结我的全部感受:

鹧鸪天·读《塬上》有感


崤山千仞黄河险,

黄塬沃土山河间。

地平线下四合院,

高原宝地展奇观。

九孔穴,方井天,

坑院烟火五千年。

王师神笔生奇葩,

陕塬文化天外传!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三百一十七】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下一篇【三百一十九】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