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三百一十二】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李春雷称,作为一个作家,要对窗外的世界,对所处的时代有一个清醒的、全面的、清晰的认识,这样写作才有坐标、有高度、有精度,才有可能写出精品来。“立足时代,精准的、审慎的寻找创作点,写出精品,这是一个作家的初心,是一个作家的使命,也是一个作家永远的功课。”
“写最绝望的东西也还是要赋予其光明。”在常年的扶贫采访过程中,李春雷亲眼见过无数因物质无比贫穷而看不到希望的家庭,但是他努力在其中寻找人性的光亮。《党参沟纪事》作为李春雷的第一篇精准扶贫的报告文学作品,讲述了一个有痛苦却又有温暖和希望的故事,得到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李宝善的赞誉。
李春雷提到,目前社会对报告文学的误解很多,很多作家对报告文学缺少真正的认识,但是别人对报告文学的不理解恰恰成为他前行的一种动力。他一直强调,大家对报告文学要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
他从《尚书》《春秋》到《左传》《史记》,印证了报告文学的前身就是纪实文学,它记录了整个文明史。他阐明,报告文学是中国的文化,是中国文明的根,是最长远、最根本的文学样式。同时,他希望大家对报告文学有一个更深和更全面的认识。
课堂上,李春雷为大家推荐了孙犁的《冀中一日》《游击区生活一星期》,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孟祥英翻身》,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
“当前,人们对经济、物质以及新鲜感有着更热切的追求,但是文学作为一个经常的,永恒的,持久的,神圣的精神产品,它永远不会贬值,我相信这个时代,未来的时代,文学肯定还要回归,报告文学肯定还会回归。”李春雷点明了报告文学被误解的原因,同时对报告文学的未来寄予了热切的希望。
报告文学已经大量出现在各大主流媒体,但是质量有待提高。李春雷提到,报告文学写作难度比其他文体难的多,是需要硬功夫的。
“虽然巴金曾说过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但是这种无技巧是对艺术掌握以后的最高境界,是高僧的境界。” 入山之前,看山是山;入山之后,看山不是山;出了山之后,看山又是山。正如看山的三个境界,因为有所经历,入山前后所看的山并不相同,所以,李春雷鼓励大家作为文学梦想的追逐者要去突破,要琢磨透从业余到专业的门道,要在从业余走向专业的过程中,自我磨砺自我提升。
“真正的文学是有筋有骨的,能站起来的。想要写出真正的报告文学,就要注重文字和结构。”春天来了百花开,而背后操纵它的是时令。李春雷用百花的姹紫嫣红比喻文字的华美,用时令比喻文章的结构。他强调,文学的最高境界,除了文字的漂亮,简约,精准,就是结构上的珠圆玉润。
李春雷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文友们讲述了他的创作涅槃。他认为,这种经历是一个必要的过程。“笨办法也是好办法。”李春雷坦言,他最初写作也始于模仿。他去阅读、背诵古典散文,去抄写五四的散文、揣摩其中珠圆玉润的味道,他也曾抄过很多的好词好句,然后尝试去运用,也曾去模仿杨朔体,也曾在学步桥苦恼。经历了追求华丽文字的过程后,他才对文字有了重新的理解进而开始追求简明、干净的文字。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反复揣摩,到了大学时期,他终于完成了从对华丽文字的熟练运用到对结构掌握的突破。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三百一十一】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下一篇【三百一十三】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