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三百二十】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3-27
5779

【三百二十】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其次,是本文的表达方式。与其他叙述和议论周庄的散文不同的是,作者始终把周庄作为一个可感可知的对话者和难以割舍的有情人平等相待,在文中的“我”(作者)与“你”(周庄)之间的关系,自始至终都是亲近和互爱的,没有居高临下的恩宠,也无自惭形秽的景仰。唯其如此,他才会以一种浓郁的诗情画意、如歌如诗的柔声细语,梦呓般地抒发着“我”对于“你”的爱慕之情。在情人眼里,周庄的美当然是独具风韵的,尤其是周庄的夜景,那更是妙不可言:“周庄睡在水上。水便是周庄的床”;“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鞋子多半旧了,沾满了岁月的征尘。我为周庄守夜,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灿然的樱花。”读着读着,你会忽然发现,作者原来写的是一首优美深情的“周庄咏叹调”。

起码,《绝版的周庄》应该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散文诗。

前几天,我从网上购买了一册作家出版社最新隆重推出的王剑冰老师签名版的《塬上》《塬上》以出神的笔墨诗意,阐释了豫西陕州地坑院这一人类民居的奇观,写出了与地坑院有着血脉相连的深沉感情,发表于《人民文学》2019年5期。作品发表后引发强烈反响,感动许多读者,王剑冰也被授予陕州荣誉市民。

评委点评称,《塬上》仿佛是一幅新时代的桃源图,它清幽、闲散、静谧、丰厚,又不乏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时代感和正能量。其间,有陕州独特的地理风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多样的人文景观,也有活动着的当下的人、事、物,更有发自灵魂深处的同情之理解和悲悯情怀。作者基于深厚的文学文化功底,用思想智慧穿透笼罩于陕州的云烟,发现其金质灵光,轻拢慢捻复挑着读者的心弦。

王剑冰,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散文学会会长。1979年始在《人民文学》《诗刊》《当代》《十月》《中国作家》等发表作品数百万字,已出版散文集《绝版的周庄》、评论集《散文时代》、长篇小说《卡格博雪峰》等文学著作三十六部。散文《绝版的周庄》被刻石于江苏周庄,其被周庄授予荣誉镇民;《陕州地坑院》被刻石于河南陕州。

本届丁玲文学奖评选以《文艺报》《人民文学》《诗刊》《小说选刊》为学术支持单位,设有小说类、散文类、诗歌类、文学评论类4个奖项。获奖作者包括著名作家王蒙、张承志、汤养宗、张炯、叶兆言、阿来、葛水平、范小青、彭程、王剑冰、江非、孟繁华等,部分作家现场接受颁奖并发表获奖感言。

小说类成就奖获得者、人民艺术家王蒙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对丁玲的故乡常德充满了崇敬之情,获得此奖深感荣幸,愿意继承丁玲的遗志,把文学事业做得更好。

丁玲文学奖是以常德籍著名作家丁玲的名字命名,1987年3月,由原常德地区文联和丁玲的第二故乡北大荒共同发起、原中共常德地委批准设立、常德丁玲文学创作促进会具体组织实施的跨地区文学奖项。每三年举办一次评奖活动,已举办十届,共奖励文学专著480部。2019年,常德市委、市政府修改了评奖办法,改为两年一评,并由四家全国名刊具体组织评奖。该奖旨在继承和发扬丁玲矢志不渝为人民写作的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奖励和推出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2021年第四期《人民文学》刊发了河南省作协副主席、省散文学会会长王剑冰的长篇散文《塬上·春日》,对陕州区独有的非遗文化“捶草印花”以及塬上的婚礼、生活等进行了生动刻画。5月8日,陕州区作协组织开展了王剑冰散文作品《塬上·春日》研讨会,现将部分发言整理摘要如下:

    肖伟:塬上春日迟,鸟鸣百花开。春天的陕塬姹紫嫣红,在王剑冰老师的笔下,充满了灵动的温情和敦厚的美。他的散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展现的是塬上景物的广度,如一幅春日风景画在陕塬徐徐展开,美得不可方物。下篇则转向集中描写,展现的是深度场景,最引人关注的是结婚场面和聚会时的情形。例如:养蜂人、老赵、翠翠、杏花、二堆、赵林等普通人物形象鲜明,呼之欲出。特别是散文中的细节描写,独具匠心。时光在塬上走得很慢,陕塬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瓦一石都闪耀着灵动的美和诗意。

    高鹏远:5月1日夜,读完王剑冰先生的《塬上·春日》时,已是凌晨一点。在那个阒寂的暗夜,我幸运走进了塬上春日的“桃花源”。上篇,作者写了春日塬上的鸟鸣、草、花等。这些春日物象,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灵动与风情。草是乡野巨大的徽章。作者在文中对塬上的每一株春草都满含怜惜。“锤草印花”让我们看到了平凡的草霓裳般的华彩和魅力。人是环境的产物。塬上人在这样的美景里生活,自然被滋润得一切都是美的;下篇,作者集中写了塬上人:翠翠、赵林、杏花、二堆等。这些人生活在塬上,无论经历了什么,对塬上的情感无一例外是浓厚的。作者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幅塬上自然美景、人文风景和俚俗生活的风情画。

    “古塬敞开胸怀,一切能摇动的都摇动起来。蓝色的光在远方闪烁,将天地焊接在一起……”这是在春雷炸响之后的塬上景象。“如果再有一场透雨,塬上,又该是一番新的景象。”是呀,在岁月更迭中,塬上的景象总是新的,因为塬上人追求春天的心不会变,因为美和爱是塬上的长生草。

    贠石让:《塬上·春日》上部分,人文、地理、花草相结合,写得非常接地气,把文章写活了,尤其是“捶草印花”,如何采、如何做,写得特别好。下部分,陕州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写得很细致,文章长而精,乡土气息浓厚。另外,王老师为人特别谦逊,没有架子,勤学好问,能吃苦,很朴素,因此说,好文章源于好人品。

    兀永升:读王老师的《塬上·春日》,我被中间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他说:“塬上成了塬上人的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文化现象,王老师在文章里,把陕塬上地坑人家对家乡的热爱比喻成宗教般的虔诚,透过世俗生活的层层迷雾,一把抓住了地坑人家对家乡故土的热爱,或者说是陕州人民对陕州文化的膜拜。“这一切就是一种仪式”,“捶草印花”“将草的灵魂安妥在了一块块土布上”“为一棵棵草找到了永恒的归宿”,王老师是用心在书写,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李圆:读着王老师的散文,让人感觉塬上风光无限在,我仿佛嗅到了塬上那独有的味道,阵阵鸟鸣回荡在天空,小草生机勃勃。王老师说:“春天里,每一株草都在蓬茸,那是一种个性特征,一种无法遏制的生命状态。”是啊,每一株草,在他的笔下都是那么富有生命力,草供养着这个世界,装点着这个世界。还有富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民俗——“捶草印花”,这些古老的传统技艺与大自然的美好融合,让人为之惊叹与动容,加上塬上特有的风土人情与习俗,仿佛展开了一幅风景画。

    赵志亮:如果不是被王剑冰老师写在了文章里,塬上的春天与其他地方的春天并无不同。仿佛年年如此,今年也一样,自然界阳光普照,万物生长,草木舒展着自己的腰肢,飞鸟吟唱着自己的歌曲;人们辛勤劳作,吃穿住用,婚丧嫁娶,迎来送往,也没有什么稀奇。但这些一旦被作家捕捉,便拥有了永恒的魅力。于是,塬上的一切便不一样了。湿润泥土散发的香味,生命拔节的吱吱声响,老树疙瘩上鸟儿的絮语,“捶草印花”的神奇手艺,养蜂人感受到的浓郁人情,新嫁娘体验到的特色风俗……都凝成了甘露,酿成了美酒,将滋养无数人。用朴实平和的话语,凝练人间美好的时空瞬间,这也许就是文学的魅力。

    任志廷:读王老师的《塬上·春日》,让我感觉动容,因为到他写的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却写出了我们没有写出来的东西。王老师通过升华,总结提炼出了塬上最有特色的东西。我们陕州文化底蕴深厚,需要我们去发觉、挖掘。

    关帮群:读王老师的散文,让人感觉平凡而又不平凡。平凡的是他笔下的文字,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情,但是他善于观察总结,语言文字朴实,没有花言巧语,想象力丰富。不平凡的是,他把塬上朴素简单的东西,升华到了一定高度,有吸引力,尤其是塬上婚礼的民俗和地坑院半阴半阳的住宅特点,挖得有深度且细腻,让人信服赞叹。

    陈秀才:4月8日,在人民文学公众号上看了王剑冰老师的散文,一口气读完仍不过瘾,后又挤时间,一笔一画把这篇散文抄了下来,记录在我的生活日记里,清新、质朴的自然之美、语言之美,深深打动了我。“寒冷早已退却,到处散发着一种湿润的气息……”读着,那字里行间仿佛把我带回了故乡。“整个的塬,所有的生命都在拔节,就像农家女孩的日子,无数憧憬在闪,无数丰盈在动。”多么生动的语言,令人耳目一新。小时候,我听到布谷鸟叫格外亲切,却用文字表达不出,而王老师笔下却写得那么如临其境。他善于观察、捕捉,语言之美,将一切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看他的散文,就像与他一起走在乡间的田野上,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无比清新。

丰富的生活需要作家用眼睛去发现。王剑冰在谈到新作《塬上·春日》的构思过程时说,他用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富有想象力的文字,让我们闻到了塬上的香气,听到了塬上鸟群的对话。这些细节的描述让塬上的原住民都为之惊叹。陕塬上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带着灵动的美和诗意,被他的笔赋予了深厚的文学底蕴与文化内涵。

“散文不仅仅是写景,还要有人,要有故事场景,要有细节来展现。要把人抓住必须要有个性。”王剑冰的《大河至上》,虽然是写景的散文,但是他融入了很多的情怀,里面有对一棵小草的情怀,有对母亲的情怀,母亲虽然远去,但是对母亲的情怀不会远去。正是这些情怀打动了读者。

王剑冰在最新散文集《塬上》的《后记》中这样写道:

这是一部与我的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集子。可以说是同一种感情维系,一种血脉因缘, 一种长久的追寻。或者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

我从来不知道,中原还有另一种生活,那里的人为了生存,在高高的黄土塬上掘地挖坑,辟出成千上万个地坑院。这种生活是向下的,封闭的,当然也是自由的、自在的。多少年间,他们都以低处的光,照耀着自我。这就是豫西的陕州,是秦晋崤之战的地方。尽管我长期生活在中原,却由于距离的原因,对那里仍感陌生。

我主动到塬上深入生活,怀着异样的新鲜感,经历着孤独与单调,感受了四季时光。我每天都在发现,交流,记录。我在这里结识了不少乡亲,认识了那么多野草野菜,那么多的鸟;见识了平原少见的大风大雨,以及漫天漫地的大雪。我完全知晓了地坑院的构成以及与之相关的乡俗乡约,也懂得了塬上人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我记下厚厚的笔记,并由此写出了三万多字的《塬上》,发表于《人民文学》2019年第5期。此作于2020年获得第十一届“丁玲文学奖”。得到了一种肯定,于是热情倍长,随后又写出三万字的《塬上•春天》,还是给了《人民文学》,发表于2021年第4期。

我写得并不快,我是慢慢消化,一点点接受灵感的召唤。就如《乡间的瓦》(发表于《天涯》2017年1期),也是记了好多年笔记,才慢慢完成。我的周围有一片瓦的世界,人们对于瓦的尊重,对于瓦的信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塬上深入的三年时光中,我对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或者说回味。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春的经历,实际上也是我的生命情怀。我开始顺着这条蹊径动笔,在写塬上的同时,我写出了《那年好大雪》《夜黑里》《二叔》《地气》,以《草木时光》为题,发表于《人民文学》2018年7期,再写出《咱们的村子》《银瓜地》《桃黍》《风从哪里来》,同样以《草木时光》为题,发表于《钟山》2021年长篇小说•A卷非虚构副刊。还有《旷野》(发表于《十月》2020年4期)、《辽阔》(发表于《作家》2021年9期),这些篇什写到我的生命故土,写到不能忘怀的情感所系,感觉仍然是亲近的,真切的。

我生活在北方,后来接融到周庄,一下子把童年的忆念提升出来,多少年间,我的灵魂竟然还维系着这个地方,我写出了《绝版的周庄》,周庄将这篇文章刻石,授予我荣誉镇民,之后我便将那里作为生命中的又一故乡,不时地生出一种念想。住在塬上的时候,就写出了《收藏》(发表于《天涯》2018年6期),《流水的深处》(发表于《天涯》2020年5期),《记忆》(发表于《中国作家》2021年4期),三篇文字与乡野的气韵相连,带有着泥土的意味。长期以来,我以黄河为伴,以中原人自居,因而常常会对相关的同一本源的事物感兴趣,《祖巷》(发表于《收获》2020年4期)写中原人一次次大规模迁徙中,遇到的珠玑巷,那是一个寓言般的地方,涌动着民族的文化特质。《大河至上》(发表于《收获》2021年4期,并获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写到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黄河之源,以及巴颜喀拉的种种启示。我必须要去那里走一遭,以释放我内心深处的牵系。还有《圣洁》(发表于《钟山》2020年12期),是探寻的路上,雪域高原带给我的精神回响,还有《通往故乡的桥》(发表于《上海文学》2021年8期),是我在中原之外的发现,通过福建的洛阳桥,探寻桥是故乡,也是远方的理念,写出河洛文化的承接与延续。

每个人都在寻求某种归属感,归属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依赖。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这句话含义深刻。我在塬上,在生活的深处,往往能感到那种安静的、深沉的大地气息。我有时是在现实中走,有时又是在回忆与幻境中走。我觉得这些文字都是与塬上相通的,既有我生活的脉络,也有我情感的脉络,我以对文字深深的敬畏感,慢慢诠释我的认知、经历与信念。

总之,把近几年在塬上写出的这类作品集于一书,旨在探索生命与文化的深切内涵,以及寻找脱离不开的生活本源。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三百一十九】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下一篇郭进拴|闪光的足迹【六十一】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