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三百一十七】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散文《天河》被碑刻于湖北郧西,并被授予郧西荣誉市民[1] ;
散文《洞头望海楼》被碑刻于浙江温州市洞头[2] ;
散文集《喧嚣中的足迹》被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收藏;
散文集《绝版的周庄》被评为2008年《中国最美的书》,并被德国国家图书馆收藏;
曾获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全国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全国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中国文联理论奖,河南省政府文学奖,首届杜甫文学奖、刘勰散文奖、吴伯萧散文奖、丁玲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三毛散文奖、中国散文诗90年重大贡献奖等。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等近百所高校及重点中学作过专题演讲。
在《绝版的周庄》中,作者采用抒情化的诉说方式--第二人称"你",而且周庄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刻板生硬的地理名词,而是一个古典、朴素、纯洁的女子:"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如此下笔,使《绝版的周庄》具备了人的灵性,在阅读中给了我们亲切的想象空间。在2007年全国申报的作家作品中,
《散文时代》 河南省作家王剑冰的理论专著《散文时代》列入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王剑冰用一年的时间写作、整理,终于完成了这部30余万字的著作。此作重点评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散文的流变与发展。关注了近三十年间的散文创作,提出了散文结束了一个时代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也等于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散文创作的总结。
著作涉及了活跃于文坛的数百位作家,对他们的作品既给予了肯定,也提出了不足。对于"大散文"、"新散文"、"小女人散文"、"先锋散文"等以及新生代作家,女性作家,新锐作家等话题,都有独到的阐述。作者还作为连续三届的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的评委,对参评与获奖的作品进行了评析与总结,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提示。集散文家、散文评论家、编辑家于一身的王剑冰,结合自己的专长而论述,使得这部著作有了说服力与亲和力。
《散文时代》是中国目前较为全面又较为前卫地论述新时代散文的理论著作,有阅读价值、参照价值和收藏价值。
作为《散文选刊》的主编,王剑冰先生肯定是应该阅读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上的许多散文作品。实际的情况也正好是如此,他阅读过的当代散文作品,确乎是太多了。正因为他读得如此的广泛,就能够在认真和深入的比较中间,高屋建瓴地俯视着整个散文创作的园地,得出了很精当的评价。
像王剑冰先生这样不断增加着的多么巨大的阅读量,也许是同样都关心当前散文创作发展前景的不少作家和评论家所无法企及的。正因为如此,他在这部刚出版的《散文时代》中所提及的许多有关作家的篇章,以及在这里阐述和发挥出来的不少洋洋洒洒的见解,就很值得引起相应的参考和思索。无论是产生认同抑或商榷的诸多看法,从而引起不断深入的探讨,这样就更有可推动当前散文创作和研究的迅速向前迈进。
正是在这样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坚实的基础之上,王剑冰先生对于散文此种文体的本体特征,就有着很牢固和确切的认识。他提出了"自由"和"自然"的问题,他在反对虚构的时候,还提出了"想象力"的问题,这是很有道理和境界的一种艺术设想。对始终立足于真实的散文创作来说,卤莽的虚构、矫情的诉说或随风飘荡的倾向,就会失去读者的信任,而运用艺术的想象力,充分和巧妙地表达自己纯洁与健康的个性,才可能引起大家的感动和共鸣。
他还认为"越朴素、越自然、越纯真的东西,就越有生命力",认为在散文创作中间应有"坚韧与永恒,鲜活与纯美",认为"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它能让读者从中获得生命的感悟、思想的启迪、魂灵的慰藉、学养的滋润和审美的愉悦"。
王剑冰先生在肯定当前散文创作,对历史进行的反思,以及追求人文精神,和在艺术上不断提高和升华的同时,也批评了某些经过乔装打扮的贵族化的倾向,和独创性的缺乏。这是应该引起注意和思考的。
他还很细致地指出,在当前的种种散文创作中间,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譬如像他指出的"政治散文的说教性",他在其中尤其反对运用词语上的'"绝对化";"文化散文的论文性",他反对沉溺于历史资料的论述,却难以见到作者自己内心对此的关照;"叙事散文的小说性",他反对玩弄情节和虚构的做法;"抒情散文的诗歌性",他不反对语言表达的诗意,却反对整体上刻意雕琢的诗化的做法;"游记散文的过程性",他反对那种导游式的解说。"生活散文的无序性",他反对那种事无巨细的全盘端出。这些都是从散文本体的视角,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很值得引起充分的注意。
在愈益趋于开放的时代中间,王剑冰先生主张要直面现实,拓展题材,深入思索,同时在审美方面又要注意文字和艺术技巧的升华,并且要广泛吸收诸如音乐和绘画这些艺术门类的表达方法。像这样坚实地立足在整个人类的生活之上,从事于哲思的深化和审美的翱翔,自然就更有可能提高散文创作与研究的水准。
王剑冰先生不仅在散文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像上述那样丰富多彩和高瞻远瞩的收获,而且在散文创作方面也是常常贡献出自己的佳作,像《绝版的周庄》和《回望乾陵》等等,就是不少朋友所熟悉的篇章。对于散文本体论的深思熟虑,颇多卓见,就肯定会促使他从事创作的起点,对于整个过程的分布与筑构,以及思想和艺术境界的追求高旷与美好,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而像这样在创作和研究方面相互的反馈与促进,自然就会获得双倍的丰收。
像他这样两栖型的既从事创作又埋头研究的情况,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是早有先例的,像这样就确实会在灿烂缤纷的触发与融汇中间,获得更好的丰收。类似这样的经验是值得很好研究的。
很高兴地读完了王剑冰先生的这部散文理论著作《散文时代》,深感他对于当前散文创作整体的现状,真是有着高瞻远瞩和钩深致远的把握。在对于不断涌现出来的多少名家的佳篇,从思想与审美的视角,分别作出的扼要和简洁的评点,既可以使得许多朋友更好地了解大概的情况,又能够引起进行欣赏的兴致。他还在这样微观剖析的牢固的基础之上,升华出不少宏观的理论见解,对于当前散文创作拓展过程中间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都阐述了自己很有启迪意义的看法。他做出的这种贡献,确乎是很值得引起注意的。
陕州区组织作家协会会员及地坑院民俗专家、学者等近30人,对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散文学会会长王剑冰描写陕州的散文作品《塬上》(2019年第5期《人民文学》)进行了研讨,现将部分发言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姚千文:在王剑冰老师笔下,洋洋洒洒万余言,把三道黄土塬和万余座地坑院里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描写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仿佛他就是地道的陕州人。其实,王老师不过来了陕州几次,在三道塬上走了几遭,到地坑院小住了几日,却给我们留下了散文佳作《塬上》。这说明王老师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写作技巧,又能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去感悟人生、体验生活。从作品的字里行间,能够看得出他观察事物的独到之处,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生活细节。这才是他能够写出接地气、有生活的好作品的缘由。我们生长在黄土塬,很多人住过地坑院,而我们写的三道塬、地坑院却没有王剑冰老师那样妙笔生辉。细细品读《塬上》,一定会悟出一些道道来。
王环:当我读到“老人拉着车子,走在了平坦的坑院中间的场地上。而后上了村路,再穿过一个个有着拦马墙的坑院、一棵棵蹿出坑院飘洒着芬芳的树冠,一直朝村子外面走去。他的老伴就那么将全部的安妥放在车上,一缕花白的头发柔顺着风”时,我的眼眶湿润了,我想起了长眠在故乡的外公和外婆。
我是在地坑院里长大的孩子,地坑院有我许多童年记忆,有我成长的足迹,今天,再次来到这里,与诸文友聚集一堂,共同学习王剑冰老师的大作《塬上》,我的心情是激动的,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坐在外婆的坑头,吃着她刚从鸡窝里取出来就煮给我吃的鸡蛋,听着她一声声地唤我乳名。单从情感方面,《塬上》打动了我,融化了我,仿佛让我又一次徜徉在故乡,久久地思索和怀念。
关帮群:王剑冰老师的《塬上》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我想说,从来没有人这么大气地写过地坑院。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陕州人,我这一辈子都在地坑院里生活,王老师的文章写到了我的心坎里,字字句句我都喜欢。
辛小鱼:作为一个从地坑院走出去的农家女,我一直认为生我养我顺我的地方就应该用她淳朴厚重的臂膀如此待我,因为我是她的孩子。直到有一天我读了王剑冰老师的《塬上》,才明白我亏欠地坑院太多。
《塬上》那字里行间仿佛满满都是我小时候的故事,一个个儿时记忆就这样被那神奇的文字拉扯出来。塬上的土地是有温度的,岁月温暖着黄土塬上辛勤的人们,也承载着我们的悲欢离合。可惜的是,有多少如我一般在地坑院里疯大的人都这样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长大了,拍拍翅膀就飞走了,想回了就回来,好像中间忽略了那一段深入骨髓的故土情怀。原来我就是个不孝儿,只是塬上厚道,对我一如既往地包容。王剑冰的文字勾起了故乡人心中的愧疚和不安。但我想我是爱她的。
王焕峡:王老师的散文,每读一遍都感受迥异。统观全文,恢宏大气,点线面浑然天成,人物描写生动细腻,景物描写富有灵性。他的笔在历史与人文之间游走,在地理与建筑之间迂回,在风土与人情之间徘徊,仿佛能穿越千年,纵横古今。似一杯醇厚佳酿,越品越香。又似一朵空谷幽兰,散发着独有的清香,堪称写地坑院的巅峰之作,磅礴大气中尽显文学巨匠的魅力!
陈新峡:记得编“陕州地坑院丛书”散文集《平地炊烟》时,我们就曾为怎么编排目录而纠结,标题上含“地坑院”的太多了,放在一块就觉得重复,感觉都这么写像是凑热闹,没有铺展开来去深挖。而王剑冰老师的散文《塬上》,一看标题,就显得大气磅礴。他好像比我们许多祖祖辈辈生活在塬上的人还熟悉塬上,熟悉塬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为了写这篇作品,王老师多次前来体验生活,感悟塬上的风土人情。他的这种“深入”,值得我们每一个写作者深思。
我曾在一篇散文中写过这么一段,表达对塬的喜爱,其中有这么几句:“我喜欢塬,喜欢塬上。塬,土塬,塬上的土,土生的塬。它虽然没有原广阔、辽远,但处处散发着质朴、醇厚的泥土气息。就像是我们的先祖,一辈子守着土地,守着家,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不离不弃,在土里翻滚、打转,最后又回归黄土。虽然土得掉渣,但土得实在。我也一下子理解了,为什么在高楼大厦像森林一样长满地球,‘戳’满这个世界时,我们的地坑院人家却仍旧依偎着黄土地,绵延、燃烧和留存着农耕文明的火种,一直延宕至今。”而今,我像喜欢塬、喜欢塬上一样喜欢王老师的散文。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三百一十六】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下一篇【三百一十八】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