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三百一十四】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3-27
4852

【三百一十四】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我相信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黄文秀,黄文秀会走进更多人的心里。当然桥梁需要我们去疏通,需要我们去引领。”李春雷表示。

《秀儿》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在于文艺的创新力,“作者以朴素的细节,为我们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让读者对她的经历感同身受,对她的选择理解钦佩,为她的坚持暗自加油。”“以出版物的形式记录、传播时代楷模的行动和精神,让更多的人有所感、有所悟、有所为,从而把无数小小的力量汇成一股推动社会发展的莫大洪流,正是书籍存在的意义和作用之一。”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刚刚提出“精准扶贫”构想的时,李春雷恰好正在中国最贫困的甘肃省定西地区采访。在这里,他认识了后来壮烈牺牲在扶贫第一线并被评为“时代楷模”的临洮县县长柴生芳。在与他的交谈中,李春雷第一次听说了“精准扶贫”这个名词,感觉眼前一亮。精准,干什么都要精准,不然就是事倍功半。

当时,李春雷就深入采访几个贫困村,创作了第一篇扶贫题材报告文学《党参沟纪事》。而后的几年内,他又多次走进太行山深处的贫困乡村,写出了反映时代楷模李保国扶贫故事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山教授》和反映一个山村家庭走出贫困的短篇报告文学《太行梦》;深入到内蒙古高原深处的贫困村,写出了反映农民养毛驴致富的短篇报告文学《黑毛驴,白毛驴》;深入到广西百色革命老区,写出了时代楷模黄文秀扶贫故事的长篇报告文学《秀儿》和反映当地农民依靠种芒果致富的短篇报告文学《芒果城》;深入到河北省广平县农村,写出了反映壮烈牺牲在扶贫岗位上的县扶贫办主任郑贵章事迹的短篇报告文学《县扶贫办主任》。

2016年,他再一次深入临洮县,写出了反映驻村第一书记王海妮扶贫故事的长篇报告文学《妮妮下乡》。2018年,考虑到方志敏烈士名篇《可爱的中国》中描述的理想中国就是小康社会,他特别深入到方志敏烈士的家乡一带采访,写出了短篇报告文学《告慰方志敏》。2019年,为了完成长篇报告文学《金银滩》的创作,他走进塞北高原小村,冒着零下32度的酷寒,完成了对主人公的采访。

一个时代拥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史志。鲁迅的《故乡》《祝福》、沈从文的《边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孙犁的《风云初记》、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等,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具有史诗般的呈现。

“为民族复兴写史铭志,为全面小康树碑立传,这是我们文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李春雷曾表示。

从2019年9月起,中国作协与国务院扶贫办合作,策划开展了“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组织作家们奔赴全国20余处实现脱贫重点扶贫地区深入生活、实地采访,记录下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书写出建成小康的精彩故事。2019年6月,李春雷代表中国作协来到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深入田间地头和老百姓家中进行实地采访,经过前期构思和实地采访历时近1年创作出一部12万字的报告文学作品《金银滩》。该书于2020年10月份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11月2日在第11期《人民文学》杂志刊登,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特别是,12月9日,在签赠仪式之前,中国作协还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召开高规格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给予该作品高度评价。

《金银滩》一书以精准的个案为切入点,选取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徐海成一家作为模板和缩影,语言清新利落,叙事丰富灵动,写活了精准扶贫带给贫困户生活的真切变化,生动地讲述了张北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建美好小康生活的精彩故事。全书通过习近平总书记走访的德胜村和那位农民朋友——徐海成一家,从贫困到富裕,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从深层揭示了这里农村的深刻变化,令人关注。

年近六十岁的徐海成,是一个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眼界相对狭窄、家境异常困窘、心态陷入失望。在人生的几十年里,他曾经不甘贫穷,仗着浑身力气和一腔热血,进行过多次的“冲锋”,但由于种种原因都失败了,直落得家徒四壁、两手空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他参加了现代农民培训,主动承包大棚,开始学习种植优质土豆,并将土地流转出来,架起了一片片银光闪闪的光伏板。这样一来,命运,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看得见,细细碎碎却又是轰轰烈烈的根本改变。一颗颗饱满的土豆,金光闪闪;一片片明亮的光伏板,银光烁烁。

土地依然是古老的存在,但如今的表现情景与人们的感受却与过去很不同了!

作家精准地选择了这个小村,以及小村里的一户特殊人家,通过他们这些年在经济上和精神深处的变化,写出这片土地的变化,写出中国农村的变化。这些变化,细细碎碎却又轰轰烈烈,看似自然过渡,却是根本质变。

作家对这户农民和这个小村的精细书写,有着精细深刻的思想意义。因为这个小村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与丁玲当年创作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暖水屯村,相距不远。恰好有互比互现的作用。丁玲当年的时代背景是农民分田分地,即农民把集中在地主手中的土地平均出来,而这次是把分散在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流转起来,进行大户经营。两次尽管都有有关土地经营权利方式的变化表现,但内容内涵却根本不同了,是在新进过程中的再改变。

作者站在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敏感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进行了恰到好处的书写。写出了时代的变幻与发展,写出文明的复杂与演进,更写出了一种如烟似雾的欲辩无言的文化意蕴。


《党参沟纪事》在201486日人民日报上整版刊发;我一口气读罢短篇报告文学《党参沟纪事》,回味悠长,一如他的《乡村的笑靥》般的好。作品切入点细小,以小寓大,见微知著,足见作者在创作上驾驭大题材的能力、在艺术上举重若轻的功力。读李春雷的这篇作品,深深感觉到,他在用小山沟小人物,演绎大高原大情怀。

《党参沟纪事》将“时代报告”和“文学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兼具时代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摇曳多姿、丰润可读。据作者介绍,应水利部有关领导和朋友邀请,李春雷曾两次到甘肃定西一带采访。这里位于黄土高原深处,自古以来干旱少雨,生态恶劣,是天下皆知的贫瘠之地。作品所反映的就是:这些年,通过艰巨的水土保持工作,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业已彻底改变的现实。在我看来,此类题材不好写,属于“宏大叙事”的范畴。作者深入实地采访,当地各级政府可能会提供几年来,他们关于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的事迹材料、经验做法:面对现实困难,基于什么认识,采取什么措施,投入多少人力、物力,收到什么良好效果(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经济大发展,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得到什么深刻体会等等,这些都属于公文范畴,如果作者跳不出这些材料的拘囿,只是简单列陈、整理,是枯燥无味的,是没有可读性的——因为它们不是文学,没有艺术感染力。而李春雷把这样的“宏大叙事”巧妙化解,从走访的辽阔地域中,选取了“黄土高原深处的一个偏僻山沟”;从走访的若干个家庭中,选取了山沟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杨家,作为黄土高原上这场伟大变革的一个缩影,“演绎着顽韧的中国精神”。这样的以点带面,书写起来具体、实在,不空虚、不乏味,纪事、抒情有了可触摸的载体,可让读者身临其境地参与进去,感受变革的前因后果,赋予纪事以艺术魅力。著名报告文学评论家李炳银先生说得好:“报告文学毕竟不是新闻,不是机械的照相技术表现。在尊重真实事实的基础上,报告文学作家区别于记者的地方就是有对事实的整理、辨识、链接和表达的权利。”在《党参沟纪事》里,李春雷对笔下的纪事进行了文学的“整理、辨识、链接”,他的表达是生动的,致使这篇作品区别于新闻作品和公文材料。

        作品采用小说的笔法、立体的架构、文学的语言,演绎推进关于党参沟的纪事。不管是报告文学还是其他体裁的作品,“标题”像一个人的帽子,又像一件衣服的领子,醒目且至关重要。纵观李春雷的报告文学标题,都是非常艺术的,纪事、纪实,简洁、深刻、大气,不玄虚、不万能,切合报告文学这种文学体裁。就像这篇《党参沟纪事》,现实中的“大峪沟”在标题中被称作“党参沟”,读罢全文,你会感到作者匠心独具,意味深长。作品的结构设置回环曲折,紧贴社会环境和笔下人物行进,引领读者设身处地,呼吸到黄土气息。他用翻山村恶劣的自然环境变迁和村中杨德茂老汉的家族变迁“两条线索”穿插推进,营构了立体、多变、有吸引力的纪事空间,进而赋予所纪之事以丰富的精神内核。作品的语言简短,质朴,言简意赅,如“几十年来,蜗居在黄土深处,生存和生活,算计和计算,只是一种本能。”“黄土高原,中华民族的胎盘!”“大河流过,嫁与高原,是为黄河。”“看着背不完的大山,背不动的夕阳,想着自己的未来。”这些精准的句子,有微言大义之功效。

厌倦沉思,启迪多多。从黄土高原的陇中一隅的沧桑巨变,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中触摸到“中国的皮肤、肌肉”,也感知到“中国的性格、命运”,更使我们懂得:“千百年来,正是在与黄土的相依相持和砥砺开发中,才诞生了丰满而顽韧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

正如李春雷说说的那样:
小康社会,几千年来就是中国仁人志士和政治家们的社会理想。但由于历史局限和种种原因,这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无奈的梦想。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全心全意的百年追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更是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目标。而今,脱贫攻坚胜券在握,建成小康社会就在眼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华民族将真正告别贫困,走向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实在可喜可贺,应该大书特书。

回想自己这些年的创作,我感觉十分幸运,也有所收获。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刚刚提出“精准扶贫”构想的时候,我恰好正在中国最贫困的甘肃省定西地区采访。在这里,我认识了后来壮烈牺牲在扶贫第一线并被评为“时代楷模”的临洮县县长柴生芳。在与他的交谈中,我第一次听说了“精准扶贫”这个名词,感觉眼前一亮。精准,干什么都要精准,不然就是事倍功半。当时,我就深入采访几个贫困村,创作了第一篇扶贫题材报告文学《党参沟纪事》。而后的几年内,我又多次走进太行山深处的贫困乡村,写出了反映时代楷模李保国扶贫故事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山教授》和反映一个山村家庭走出贫困的短篇报告文学《太行梦》;深入到内蒙古高原深处的贫困村,写出了反映农民养毛驴致富的短篇报告文学《黑毛驴,白毛驴》;深入到广西百色革命老区,写出了时代楷模黄文秀扶贫故事的长篇报告文学《秀儿》和反映当地农民依靠种芒果致富的短篇报告文学《芒果城》;深入到河北省广平县农村,写出了反映壮烈牺牲在扶贫岗位上的县扶贫办主任郑贵章事迹的短篇报告文学《县扶贫办主任》。2016年,我再一次深入临洮县,写出了反映驻村第一书记王海妮扶贫故事的长篇报告文学《妮妮下乡》。2018年,考虑到方志敏烈士名篇《可爱的中国》中描述的理想中国就是小康社会,我特别深入到方志敏烈士的家乡一带采访,写出了短篇报告文学《告慰方志敏》。特别是2019年,我接受中国作家协会委派,承担了反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张北县德胜村脱贫故事的长篇报告文学《金银滩》的创作任务,而后走进塞北高原小村,冒着零下32度的酷寒,完成了对主人公的采访。

通过这些创作,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时代脉搏的跳动,听到了整个国家在迈向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铿锵的脚步声。但是今天,当这个伟大时代马上就要到来的时候,回想以往,展望未来,深深思考这一宏大历史事件的特殊意义,又不得不自觉汗颜,自愧不如。

一个时代拥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史志。鲁迅的《故乡》《祝福》、沈从文的《边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孙犁的《风云初记》、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等,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具有史诗般的呈现。

全新的小康社会生活,是当今中国最精彩的现实。为民族复兴写史铭志,为全面小康树碑立传,这是我们文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人生,无愧于伟大的时代。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三百一十三】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下一篇【三百一十五】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