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我一直有边读书边笔记的习惯,但整本《出梁庄记》读完,猛然发现未有一条划线标记或半点文字标注,可我一直读的津津有味呀,是什么原因让我对一本爱不释手的书却没有发现可圈可点之处呢?《中国在梁庄》让我似乎亲眼所见般感受了如今家乡的气息,熟悉的老人和陌生的叫不出名字的小孩组成了如今的乡村,小孩们的父辈我们的发小大多散落在外各自奔波,接着下来的《出梁庄记》就成了青年一辈的真实写照。才发现没圈没点皆因置之书中对号入座,还一不小心将各个发小都对号入座了。
至今离乡打拼三十年以上的中老年民工在我们村子亦有不少,这辈人大多在我们年幼甚至仍未出生之时便出门“讨生活”,他们的经历大多都是我们从父母口中得知,或认识或不认识,只知道陆续有这辈人举家外迁,之后大多断了联系,从此同祖兄弟天涯陌路,老死不相来往。
历史毕竟不能绕开任何一个年代的人,青年一代需要成家立业,需要稳定的家庭生活环境,而现实给他们的只有两条路,一是结婚生子后父母或爱人回家带小孩,自己承受着亲情分离之苦;一是艰难的留在城里,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小孩的成长,承受小孩非户籍的待遇,和自己小孩长大后回忆不起儿时玩伴究竟是谁的痛苦。留了下来却让他们成了无根的一代,让他们自幼年起就学会了防备、猜疑、孤独、冷漠等现在为社会所痛恨的一切陋习!
生来就是农民,长期远离土地,离开生与长的村落,徘徊在城市的边缘,就算有了城里的房子,也不敢算作是市民,没了土地作保障,住在钢筋水泥林立的城市哪怕稍作休息就是“手停口停”,出门要钱,住家还得给管理费。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快,为外来人设置的壁垒却越来越高,哪怕你在城市生活几十年,没有公章的证明,城市就压根没觉得你来过,但当你要办理一个证明时,却发现诸多条件使得你不能办理。长此以往,十年后将是老年民工大规模落寞回乡之时,曾经的城市建设者将会被无情的近乎残酷的推回乡村,留下来的年轻人继续在这里承受离谱的房价直至被城市压榨完最后的价值,终将在房龄到期之时不知被推向何处?因为那时我们已无家乡!
《出梁庄记》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主要来源它的真实,以一个村庄外出务工者的生存境况为记叙对象,将他们真实的生存情景完整地传达给公众。梁鸿前年出版了描写农村和农民生存现状的《中国在梁庄》,因其对农民精神深层困惑的揭示而受到了广泛关注。如果将她的这两部著作参照阅读,基本上可以了解中国农民在近二十五年来的全面生存状态。与《中国在梁庄》相较,《出梁庄记》的视野显得更为开阔,所涉及的人物及其生存搏斗史也更具有历史的硬度。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以及他们的生存挣扎,他们内心的喜与愁,他们的苦与涩,是这个时代洪流中涌动最为剧烈的能量,也最终映射这个时代剧变光环之下的惨烈和忧伤。
“《出梁庄记》拯救了中国报告文学的堕落。”在《出梁庄记》新书首发式上,作家阎连科曾如此直言。现在国内很多报告文学都是别人给钱才去写的,很少有报告文学作家,自己出钱,自己买火车票,到处采访去写。 而《出梁庄记》的作者梁鸿,却是自己出钱自发写作的,她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梁鸿2010年写了一本书,记述了自己的故乡河南穰县梁庄近30年来的变迁,取名为《中国在梁庄》。梁鸿说:“《中国在梁庄》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中另外一个重要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
在《出梁庄记》我读到这样一些细节:作者到一家腌制香肠的老乡家采访,老乡却到外面去买新鲜肉招待,不让她碰自己的香肠,并且说自己从来不吃自己生产的东西。为什么会如此?那位老乡也说出了自己的苦衷:因为你所制造的香肠不经过一些化学物理处理,颜色就不好看,颜色不好看,市面上就没有人买,连一根黄瓜都是如此。自然生长的黄瓜可能品相差一些,也不很整齐,但味道好、安全,然而这样自然生长的黄瓜却往往无人问津,那些用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黄瓜,整齐、笔直、鲜嫩,小贩与顾客都争着要。我认为,消费者的口味也是假冒伪劣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记得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德国人买水果时,往往喜欢买品相差、不整齐的,甚至有虫眼的会更畅销,因为虫眼的存在就预示着没有打药。
《出梁庄记》写的是在外打工的梁庄人的生活现状,作者写的几乎都是在社会底层工作,生活艰辛而困苦,有各种压力、各种无奈,对将来更多的是迷茫,特别是90后打工者,一方面不愿意回归故里,一方面在外也无归宿,整个就是漂流的状态,走一步说一步。
写到此处,想起一条令人尴尬的法律"常回家看望父母",虽说有点尴尬,但也值得我们反省。做子女的因为工作没时间回家或者路途遥远不便回去是一大原因,我们难道不该反省一下自己?亲情的淡漠也有吧,特别是童年时期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的。
话说回来,从小地方出来,到大城市生活,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很难有出头之日。一个村或者说一个镇,能出一两个人才已经是非常骄傲的事情。比如梁鸿,她就是从梁庄考出来的,她为写作回到梁庄,很多人听说她回来了,齐刷刷都跑去看她。比如沈梦辰,原先只是知道这个名字,不知道人长什么样。最近看《火星情报局》才知道。我从她说的一些自身小故事,才知道她老家是在很偏僻的地方,昨晚那期她说她是她们全村人的骄傲,汪涵说她为了梦想,为了家人,继续站在舞台上,不管别人怎么泼脏水,都无所谓。我不是她的粉,只是个路人。在我看来,任何为了梦想而拼命努力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言归正传,这些都是新闻联播外的故事。希望能慢慢地解决掉。
有时候大家会觉得别的国家什么什么比中国好,但请想想,我们的今天是怎么来的,我们中国所经历的事情,成长的速度,在我觉得,已经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了。可能时间让我们忘记了许多,但历史是抹煞不了的,我们经历过怎样的年代,都已经刻录在时光机上。我们的先辈们大多数没有受过教育,一心只为能温饱,在有些方面可能做得不好,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这代人应该算是过渡的一代,全民教育的受益者,我们自身做好了,再教育下一代,下一代再教育他们的下一代,慢慢地我们就变得更好了。有这么一句话:“三代出一个贵族”。贵族气质是修养、风度和精神。只有一代是成不了事的。
我觉得教育问题是根本,我指的不只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都很重要。当然还有一个意识问题。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个中国留学生在街上采访日本路人,问为什么他们的街上没有一个垃圾桶却还是那么干净?如果有垃圾,要怎么处理?每个人都说带回家处理。再看看我们,每逢节日,各大旅游胜地都是垃圾成堆。日本人有很高的环保意识,这个值得我们学习,我想跟他们自身的素养有关,同时也是一个意识问题,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做好自己,从身边做起,养成习惯,一个做着,一群人就跟着做了,我们也可以做到的。身体力行胜过千言万语。如果只是一味指责别人,而不做自身反省,才是最可悲的。
对于社会出现的问题,我们都应该认真思考,不应只当键盘侠。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我的作家梦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