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浅谈中学语文考题新功能的开掘

作者:清照     来源:未知     时间:2012-07-25
8904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入学考、升学考;月考、周考;模拟考、竞赛考。一名教师,总绕不开考试这道弯,一个学生,总得过考试这道坎。因此,考题设计的艺术性就值得大家关注了。
可反观我们的考题,粗制滥造者有之,东拼西凑者有之,表述不清者有之,让学生焦头烂额,让老师触目惊心。
近日,笔者亲身体验了考试的滋味,二十天里做了四十多套试题,大多试卷做起来感觉云里雾里,让我心力交瘁,不过也有几份试卷设计科学,做完后既增长了知识,又愉悦了身心。
由此,我发觉语文试卷既可以使人望而生畏,也可以让你沉醉其中。要想让语文考试成为享受,试题的命制便应力求体现以下几项功能:
一、语文试题应体现文化功能。
一份语文试卷,它可以 “东一榔头西一棒” 涵盖诸多元素;亦可一线串珠,体现一个核心命意。
一份语文试卷有二三十道试题,若能围绕一个核心命意,那么它的文化功能便能凸显出来。
如2011年某地中考试题就围绕“和谐”命题,无论是“语文实践活动”,还是“现代文阅读”都体现了和谐的主题,可谓匠心独运。学生参加了一次考试,便受到了一次文化的熏陶,一次精神的洗礼。
笔者也曾尝试过通过整套试题体现某种文化内蕴。如上学期期中测试时,我就将考题的主题确定为“人杰地灵话龙舒”。将仿写题设计为:“我爱龙舒,这里走出了风流倜傥的周郎,走出了教化兴蜀的文翁,走出了             ;这里有风光迤逦的万佛山水,这里有波澜层层的桃溪春浪,这里有              。”将改错题设计为一段报道家乡巨变的新闻稿;将现代文阅读题设计为《宋画第一李公麟》;将作文题设计为《谁不说俺乡美》。一套试卷做下来,学生们少了往日的倦怠,多了几分对龙舒文化的认同和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教师若能在学期初作好规划,一个学期便可以做好几个专题,便可以体现诸多文化元素。如“古诗词的魅力”“建筑文化”“地方民俗”“戏剧舞台”等。
二、试题应体现审美功能。
语文是最富诗意、最为雅致的,语文试题应如是。
一套好的试题,应尽力体现它的审美功能。
“卷首寄语”等应体现命题者的才情,所选的试题应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语言的表述应力求精当、雅致。
以某地中考试卷为例。它在卷首设计了寄语“追求诗意人生,畅想快乐语文。朋友,请拿起你的妙笔,挥洒豪情吧!”,这样的卷首语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它将几大模块设计为“基础知识大练兵”“文苑新葩妙解读”“经典文言我传承”“独抒性灵看我的”,这样的设计让试卷少了几分刻板,多了几多轻松与灵气。学生一次次浸染,也会“沉醉不知归路”的。
试题中,教师还可设计一些审美评价方面的题目,如“你最喜欢文中那句话,为什么?”“××词语,妙在何处?”“请你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一下古诗中的景致”等。这样的训练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能指引学生的审美取向。
三、语文试卷还可发挥教育功能。
如今的初中生,受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价值观不够明确,是非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不足,而他们普遍具有逆反心理,教师若在班会上一味地说教,往往收效甚微。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发现在语文试题中渗透教育元素,“润物无声”,效果明显。
如今年上半年,学生溺水事件频发,学校将“防溺水教育”放在重中之重,但宣传归宣传,学生却不大买账。
于是,我将第三单元测评的主题设计为“预防溺水,保护自我”。
将阅读题设计为冰心的《谈生命》,阅读题中,我设计了几个小题——仿写:“生命像一江滚滚东流的春水,它从最高处发源,在冰雪下延伸;生命又像一株小草,它从地底聚焦起旺盛的活力,在早春润湿的空气里破土而出,生命还像       ,它          ,在        ”;赏析:“读了本文,你有何感悟,请写出两条”;口语交际:“假如八一班壮壮同学准备到学校旁的河潭游泳,你准备怎样劝说?”
将作文设计为“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附:材料《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
早晨,一个伐木工人照常去森林里伐木。他用电锯将一棵粗大的松树锯倒时,树干反弹重重地压在他的右腿上。剧烈的疼痛使他觉得眼前一片漆黑。此时,他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是保持清醒。他试图把腿抽出来,可办不到。于是,他拿起手边的斧子狠命地朝树干砍去,砍了三四下后,斧柄断了。他又拿起电锯开始锯树。但是,他很快发现:倒下的松树呈45度角,巨大的压力随时会把电锯条卡住;如果电锯出了故障,这里又人迹罕至,别无他路。他狠了狠心,拿起电锯,对准自己的右腿,自行截肢┅┅
   伐木工人把腿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决定爬回去。一路上,他忍着剧痛,一寸一寸地爬,一次次地昏迷过去,最终获救)
通过这次语文测试,学生们普遍感觉到生命的可贵,感觉到预防溺水的重要性。后来,在学校组织的知识竞赛中,我班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我想这成绩的取得与这份语文试卷是分不开的。
总之,语文试卷的命制需匠心独运,需精益求精。我想,能体现文化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的试题一定能受到学生的青睐,艺术化的试题一定能让学生乐在其中。语文考试,终将成为享受!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清照,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中国教师报》

下一篇 “灰色儿歌”为何大行其道?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