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媒体报道,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莫言的消息,正在改变着中国各地未来的中学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语文出版社都表示,会考虑在语文课本中增加莫言的作品和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相关介绍。两家出版社都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语文教材未来不应回避的题材,尽管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言是一种考验,但是在语文教材编写者眼中,中国本土作家的第一个诺奖,“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肯定”。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张夏放透露,该社已经敲定将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胡萝卜》编入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读本。张夏放表示,此前《透明的胡萝卜》也在备选之列,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对这篇文章入选教材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组的朱于国也表示语文教材编写部门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很关注”,未来肯定会考虑增加相关篇目和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内容。但是,他也强调,语文教材的课文改变,需要由编委会确定,“魔幻现实主义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如果加入莫言先生的作品,会考虑选择浅显一些的文章。”
诚如两家出版社所说,作为中国本土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中国文化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力。但是,因为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把他的作品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这个理由好像很难说得过去。
有人说,“我们没有理由拒绝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关键应该考虑的是,选择哪些适合中学生学习的作品,来纳入到语文课本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先生也认为,“现在的中学生见识很广,涉猎也很多,我相信现在的中学生完全消化得了莫言,现在的中学生不会胃口那么弱,消化一下莫言就受不了了”,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读。
但是,我们要问:既然如此,为什么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没有把他的作品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就马上“考虑在语文课本中增加莫言的作品和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相关介绍”?!
从常识的角度来说,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诺贝尔文学奖,中学语文课本中早就应该进行相关的介绍了。有没有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学生都应该了解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关情况,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也许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此前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选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片段及其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则选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但并没有对诺贝尔文学奖做专门的介绍。现在,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马上考虑在教材中增加他的作品和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相关介绍。这显然是在跟风,并且多少显得有些小家子气。这种做法,对中学语文教学不仅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还会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带来一定的干扰。
道理很简单,一个作家的作品能不能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一种文学现象应不应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做介绍,与这位作家获不获奖、获什么奖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主要取决于这位作家的作品价值的高低和是否适合中学生学习。而一种文学现象应不应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做介绍,则主要应看这种文学现象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诺贝尔文学奖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奖项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做介绍则是不需要讨论的。
“文学奖是光环,作品才是根本。”作品价值的高低,适不适合中学生阅读和学习,是其能否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最根本的依据。因此,即使是那些公认的经典性的文学作品,能不能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也应该进行必要的调查和论证。因为,公认的经典性的作品,虽然价值高,但未必就适合中学生阅读和学习,或者中学生未必就能读得懂。现在的中学生,并不像李敬泽先生所说的“见识很广,涉猎也很多”。笔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现在的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得已经到了非常可怜的地步,中学阶段能把四大古典名著读完的了了无几,其他作品就更不用说了。(《高一新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语文学习》2005年第2期)最近几年,随着电子出版物的普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是高品位的经典作品的阅读状况更不容乐观。没有起码的阅读积累,让他们去读魔幻现实主义及现代派的作品,显然是不现实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什么人编写教材,选择什么样的教材,主体应该是最熟悉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师”。这话非常有道理,但是在当代中国,教材编写专家、教学专家等形形色色的专家到处都是,但能像叶圣陶、朱自清那样既能写作,又当教师,还能编写教材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因而,现在的语文教材无论是从教的角度还是从学的角度来看,都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给教和学带来的不小的麻烦。同时,一些出版社为了经济效益,编了必修,再编选修,还编语文读本,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搞得中学语文教材体系乱糟糟的。由于教材编得多,中学教学时间有限,更由于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这么多的教材,真正能用到的就几册必修,就是必修也是挑着拣着上的。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更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与其这样,还不如确定出基本目录,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去阅读和学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长期以来,我们在很多具体问题上习惯了拍脑袋,某种现象或问题出来了,往往不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凭经验或主观意愿武断地做出结论。殷鉴不远,这样的教训太多,太深刻了,但我们没能好好地总结汲取,以至于教材编写这样的学术性、科学性极强的事情,也凭主观愿望盲目跟风。
笔者这样说,并不是说莫言的作品不能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而是说不能因为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把他的作品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同时,不光莫言的作品,其他任何人的作品,在选入教材时都应该进行调查研究:这一作品适合不适合中学生学习?学生能不能理解?能理解多少?
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张夏放先生也指出,对于中学生而言,接受和学习莫言先生的魔幻现实主义文风可能存在难度。尽管有人认为,莫言的作品可以选入中学课本,“像《变形记》《百年孤独》节选这样的作品已经出现在教材或者选修教材中,莫言的作品有什么不可以。也许每个学生不一定读得懂,但是可以让大家去试着欣赏。不管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还是国内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必定有一定的认知度和很高的评判标准,我觉得在选修课本里可以涉及到,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这固然是有道理的。但是,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否应该选入教材,哪些作品适合选入教材,都需要经过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慎重决定。同时,教材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应随意改动,更不应该去追风。语文教材是用来育人的,过分时尚化、新闻化会误导教学,影响育人的效果。
总之,把优秀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是可以的,但是将其纳入教材则需要慎重研究。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姚锋,来源:未知,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