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学习是学生所有活动中的主导活动,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成绩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引起的无能感,长期学业失败造成的自尊心低落,过分强调竞争的学习环境给学生造成的紧张与焦虑。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地发展,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巨大的差异。而一些所谓的让我们感到头痛的孩子,都不是一朝一夕他们自身愿意形成的,都是经历了无数的、长期的、多方面的影响才造成了今天的他们。所以要想帮助这些孩子,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教育,让他们改正他们所谓的缺点,而是要真正的索根求源,找到问题的真正的症结所在,再试着慢慢帮助他们克服那一系列的问题。教育的道路漫长而艰苦,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细心关注,耐心启发、引导。
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许多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但由于有思想上的顾虑,不愿让别人知道,也有不少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缺少对自己的了解,并不知自己有心理问题。怎样化被动为主动,帮助学生有效、积极地预防心理病患的发生、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呢?语文教学中有的放矢地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更科学、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有助于学生自我教育。使他们在和谐向上的语文学习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陶冶心理品质。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在其内动力驱使下由适合他们心理发展的教育条件决定的。小学教育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引起他们新的需求,激活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健康心理的培养,才能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而课堂心理剧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学生通过观看和参与心理剧的演出,提高了对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有利于行为规范的养成;通过角色互换,学生们对他人的感受更为敏感,有利于控制与他人发生冲突时的个人情绪。通过体验和感悟,学会了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好方法,有利于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学生通过自编自演心理剧,想象力、创作能力、表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课堂心理剧把深藏在我们家庭以及校园里的一些案例情景具体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领悟道理,增长知识。一年级有一篇课文《夏夜真美》,文章通过讲述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里,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的童话故事,让学生感受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的主题思想。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他们熟悉的夏季生活情景,编排他们喜欢的课本剧,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小蚂蚁、睡莲、蜻蜓、萤火虫等角色,通过人物对话、动作模仿等形式感悟他们乐于助人的心理,感受到大自然和谐、温馨之美,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熏陶,从而培养他们与人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渗透人际交往知识。对心理问题的产生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在教学中优化学生性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是心理要素中重要组成部分。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各种不同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成具有积极性格的人。针对少年儿童的可塑性特点,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开展对学生的性格优化的渗透。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性格教育的途径与模式。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语文教师大量而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去。可以肯定,只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将进一步提高,其语文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对小学其他各科教育教学产生良好影响,给学校素质教育带来巨大的促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全息网编辑,来源:未知,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