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丁卫军:研修,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作者:[标签:作者]     来源:[标签:出处]     时间:2010-07-07
10827

嘉宾简介:丁卫军,男,中学高级教师,江苏通州市石港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办公室主任,兼任通州市白兰中学校长。首届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南通市骨干教师,南通市名师第二梯队培养对象,南通市教坛新秀,通州市学科带头人,通州市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南通市新课改初中语文中心组成员、南通市中考命题组成员。先后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多项,构建的“整体感知、精段突破、比较迁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荣获全国优秀教改成果奖。近年发表论文、教案、随笔70余篇,主编、参编教学指导用书15种。《小丁教语文》由安徽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中语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封面人物。

丁卫军工作室: http://www.teacherclub.com.cn/tresearch/wrindex.jsp?cid=00001&wrid=WR_708262;丁老师推荐博文:《我的2007》http://www.teacherclub.com.cn/tresearch/blog/showArticle.jsp?ArticleCode=1795767406&CID=00001

——访江苏省通州市石港中学青年教师丁卫军老师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逐步推行,给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很多老师意识到了这场教育变革后面的新内容、新要求,但却徘徊在专业成长的大门之外,不知如何提高自己,如何走上这条终身成长的道路。
丁老师长期工作在教育的第一线,无论在教学实践、教学研究还是专业化成长发面都做得非常优秀。它工作室中的文章作为哈尔滨新课程通识培训的学习资料,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可以说,丁老师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一直走在前列。

为了让广大教师更快更有效的走上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中国教师研修网采访了这方面有大量经验和心得的丁卫军老师。丁老师结合自身的经历,从研修的角度,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指出了一条明路。

(下面为采访实录,以下中国教师研修网简称问,丁卫军简称丁)

中国教师研修网: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您怎样看待教师的专业化?

丁卫军:教师的专业化问题是个很难说明白的问题,一直受到质疑。我想主要是缘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有人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职业生命发展的基本特质,它常常决定着一个教师职业生命的长短和职业生命价值的大小。这个观点我很赞同,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职业教师必须坚持专业化发展,必须保持一种专业化发展的自觉性。
问:您怎样看待研修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研修对您的成长起到了什么作用?

丁:研修是一个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推动器。就我个人而言,研修不断地改变着我的生活,让我的教师生活充满快乐与激情。教师这个职业,在当下,很难感受到幸福的。但是坚持研修,让我领略到别人不能观赏到的风景,让我争取到了更多的机会。因为只有坚持研修,你才能不断提升自我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丰富自我的积淀;只有坚持研修,才能不断反思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从而不断地解放自己,提高自己的工作效能和质量,最终成就学生,快乐自我。一个不主动研修的老师,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是对自我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教师这个职业注定是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

问:你是不是一开始就自觉地进行研修了呢?您认为在走上研修道路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丁:是的,应该说,我是比较早就走上自觉研修之路的。我在走上工作的第二年,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我走进课堂,走进学生时,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中国农村的大多数孩子是无法选择老师的,语文教师对一个农村孩子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开始提醒自己,学生考得好并不是教师成就的全部,我必须努力做得更好。做一个对学生一生负责的语文教师——成为我的梦想。我要让我的学生爱自己的母语,爱读书,能写作,能说会道。
走上研修之路的关键,应该是两点,一是一种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说到底就是职业良心,一个家庭把全部的希望托付给你,一个孩子把一辈子的希望交给你,承载的是什么,这其中分量可想而知。二是一种自我的发展需要,一种内在的成功心理的建构,或者说是一种职业的理想追求。我毕业电大,可能有种非专业的尴尬心理吧,迫使自己追求卓越,也许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同时,我认为既然选择了做教师,那就要尽最大可能地做得最好,做一个成功的教师。面对这个纷繁浮华的社会,太多的诱惑使我们常常迷失了自我前行的方向。“我是谁,我该怎样做?我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确实是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思考的问题。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应该有一个“自我心象”,应该具备一种追求成功的心理,正如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一样,一个不想成为“名师”的教师也不能称其为好老师。也许我所做的并不敢自诩为成功,但一种“成功心理”始终催促我朝着这一方向努力,这也是我寻求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问:研修有关键因素,那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您是如何将关键因素变成实践要点的呢?

丁:其实,自我的研修重要的是要养成读书的习惯,无论网络多么发达,我们不能舍弃书本,要坚持阅读原著。读原著与上网浏览不是一回事。我的导师陈有明先生常常告诫我,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动笔。他说只有积淀深厚了,思考深刻了,才会融会贯通,游刃有余。所谓“厚积薄发”。我因此养成了读书和反思的习惯。

我深刻体会到,一个青年教师要有甘坐冷板凳,耐得寂寞的精神,要自觉地静心阅读古今中外的教育经典著作,让亲近大师,对话名家,成为一种精神享受。我每年坚持订阅几乎所有的语文专业期刊,《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杂志成为我手头的常备书籍,它们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着语文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最新研究成果和最鲜活的教学案例;我读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从“三老”的语文教育理论中汲取汉语言教学传统经验的精华,一本《“三老”语文论集》我反复阅读,有的章节几乎能诵;我读杜威、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我也读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吴非的《不跪着教书》、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于漪的教育教学求索、韩军的新语文教育、李镇西的语文民主教育……他们的求索历程,他们的教育理念让我的心淡定,让我的情为语文所系。

要读的不仅仅在基于教育的、基于语文的,更在基于文化的。记得在一次全国优课展示活动中,我斗胆直言,我们的这一代青年教师,要“恶补”中国传统文化,要静下心来读孔孟读老庄,读《史记》……文化蕴藉的浅薄成为我们新一代语文教师的“软肋”,是任何高科技引入课堂都无法弥补的。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新课改背景下越发显得紧迫。

教师读书,首先对学生是一种引领是一种示范。只有不断获取新信息,补充新知识,吸收新理念,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及时把握教学的最新动态,及时掌握一些新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激活教学活动。阅读生成智慧,智慧的教师才能有智慧的课堂。

问:在您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特别值得一说的事情,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丁: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研修氛围,需要有一批智者的扶持,需要有一种专业的引领。我很幸运,一直以来有一大批名师帮助我,鼓励我,提携我。

我们通州有一批像郭志明、陈明华、秦德林这样的知名特级教师和教科研专家,有像“通州市‘名师之路’教科研沙龙”这样的打造通州名师的平台。我在“沙龙”里“滚打”了四年,那种真诚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研讨气氛、严谨的治学态度时时熏染着我,鼓舞着我,“打磨”着我。南通教育能走在全国的前列,与他对教师培训的重视是分不开的。我先后有机会参加了南通市教育科研中级培训和高级培训,参加了南通市名师高级研修班、南通市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多次走进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苏教科院等教师教育的殿堂。这些对一个普通教师的成长是何等重要。

94年,我有幸被时任通州市教研室副主任、语文教研员的陈有明先生接收为徒。陈先生是江苏省特级教师,他以德艺双馨在省内外赢得诸多赞誉。他一生著述丰厚,建树良多,更以奖掖后学为人称道。先生寄予我的是不倦的教诲和父亲般的关爱。他用他的人格魅力教会我如何去做人——与人为善,宽以待人;用他丰厚的学识教会我如何做学问——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通州市五总初中的徐大健、王连军两位校长,他们在学校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坚持让我走出去。到通州市石港中学后,朱建华校长为我营造了更为宽松的科研氛围,创造了更多进修学习的机会,鼓励我在教学与教研上取得新的突破,为我的专著顺利出版出谋划策,倾情相助。

94年起,我先后远赴北京、浙江、四川、安徽等地参加全国性教学研讨,接受名家大师的教诲。桑建中先生、韩军先生、程少堂先生、王世发先生、余映潮先生、胡明道先生、朱芒芒先生等诸多国内知名专家、特级教师都曾给我以热忱的指点与真诚的鼓励。同龄人重庆的王君老师、青岛的朱则光老师,他们成功的经历同样给了我专业的引领和启迪。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拓展自己的眼界,也是一种研修。

问:对于一个普通的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青年教师走上教学研修反思这条终身发展的道路呢?

丁:关注自己的教学实践,尤其是要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书读多了,积淀自然丰厚起来,自然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开启新思维,实验新方法,提升新认识。反思,是一个青年教师提高自己的应然选择。教学活动永远是一种缺憾的活动。反思让教学走近完美,走向“自由”。在我看来,把自己的反思加以凝练与提升,形成文字就是一种研究。我反对纯理论的架空演绎。以己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反思性研究能让我们更关注教育的现实与现实的教育,关注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与热点,作出自己的判断与思考。

“语文课堂效率”问题一直是语文教育界关注的难点。根据实践体会,我先后撰文从激发学习诱因、优化教学过程、精练巧练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对克服语文课堂“少、慢、差、费”等弊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一组论文分别被全国青语会、全国中语会教改研究中心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受到了广泛关注。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与汉语言教学规律相悖的现象,我开始反思,先后发表《警惕: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过度”行为》(《语文教学通讯》05.2)、《新课标下关于“讲”的再认识》(《语文教学与研究》06.6)、《语文教学不能忘却的》(《语文教学之友》06.10)、《文体教学:必须坚持建设好的基础工程》(《语文教学通讯》06.3)、《简单: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然境界》(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语文教学与研究》06.8)、《新课改离我们有多远》(全国中语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等文章,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被有关学术机构、网站引用或转载。

一个善于读书,善于反思,善于写作的教师,你的生活一定充满惊喜充满风景。

问:现在是信息技术社会,像我们中国教师研修网就是致力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引领,您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好的建议?老师需要我们做什么?

丁:网络研修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也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我觉得,网络要注意拒绝浮华,要更多地关注一线的教师,更多地为农村的一线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我感觉专题式的研修非常有意义,这次研修网组织的哈尔滨高中教师的新课改培训很有意义,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应该说,得到了一线教师的欢迎。

问:最后,您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能不能给在专业化成长中的广大青年教师给点建议?

丁:我始终强调的是,年轻教师要有一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要自觉抵制浮华,脚踏实地地去做一些与实践相关的研究、反思,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走学习——实践——反思——写作之路。好高务远,眼高手低,终究难有收获。大家可以读读我的博文《我的2007》,也许可以给大家一些启示。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标签:作者],来源:[标签:出处],来源地址:)

上一篇把文学梦托付给学生

下一篇余映潮“读报示范课”教学实录与评点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