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
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试卷,不难发现: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以及作文越来越人性化、生活化。高考命题者正试图通过对试题的解读去评判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反观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缺少生命的激情。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或许会感受过激情课堂的热烈气氛,但我们常态教学不行,这一点相信一线的教师都清楚。我们不妨反思一下,每学期有几节课投入了我们的真感情。我们在为应付考试进行反反复复的训练,在为赶进度而一路奔波,什么时候真正静下心来倾听文本的诉说,关心学生的期盼,真正做到“慢慢走,欣赏啊”?当语文课堂缺失情感,缺少真正意义的师生对话、师生和文本的对话时,学生的作文怎能不胡编乱造?“车祸年”“离婚年”奇怪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只有把语文课堂当作陶冶情操的主阵地,师生满怀激情,解读生命的价值,感动生命的崇高,感悟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学生才能关注生命的真实,交上一份解剖心灵,承诺生命价值的满意答卷。
一、创设氛围,让生命震撼生命
《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要激发学生兴趣和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更好学习条件”。课堂教学以知识为载体,营造良好心理环境,开发好情商,激趣,励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也是新课程指向要义之一。语文教学如何通过知识载体,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建立情感刺激点和刺激源,创设良好思维情境是语文课成功实现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前提,在教读《我与地坛》时。我作了如下尝试:
师:请同学们默读文章,把能够唤起你情感或打动你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品味品味。
(学生默读,准备几分钟后,部分学生开始举手)
生:“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站在原地,还是我走时的姿势。”我觉得这句话特别感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的痛苦和不安。
生:“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一句: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再也不能到园中找我了。”这句话写出了作者追悔莫及的心理,作者原来不理解母亲,现在理解母亲了,母亲却不在了。
师: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失去了才知道可贵,希望我们同学不做这样的傻事啊!
生:“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我已经看见她,待我看见她她看见我,我就不去看她。”这种情况我在生活中也遇到过,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心理,我觉得这里写得非常真实。
师:这种情形我也遇到过,也许是我们大了,我们有时竟不敢面对母亲爱的眼神了。
生:“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我不……知道她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决意不喊她。”这一段话写得逼真,我也有过类似的惩罚母亲的行为,好像惩罚母亲能缓解自己的痛苦一样。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有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师:其实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请同学们听一首献给母亲的歌:满文军的《懂你》。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体会。
(音乐响起,学生闭眼倾听,音乐结束,部分学生流泪。)
师:这首歌朴实无华,却唱出我们的心声,它唤起你们哪些情感,使你想到了什么?谁愿意倾诉?
生:(主动站起用低沉的语调)我已经有两星期没回家了,上星期回到家,母亲一会儿问我学习怎么样,一会儿问我吃得怎么样,我当时刚到家有些累,便感到了不耐烦,我顶了母亲,我……(泣不成声)
生:上次考试我没考好,回到家,母亲没有批评我,还给我做了许多好吃的,还安慰我……(由抽泣变为哭泣)
(师生均控制不住感情,班里一片抽泣声)
反思一下这节课,笔者觉得音乐的渲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满文军的《懂你》是师生敞开心灵对话的催化剂。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让学生感受教材所描绘的情境,是产生相应情感的基础。无论是创设教学情境还是启发学生心智,无论是对增进学生情感体验,还是陶冶学生审美情趣,都有着良好的催化作用。音乐氛围的营造起到了发酵、酝酿感情的效果,在师生享受这种感动的过程中,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也生成了一些深刻的认识。整堂课教师、学生、文本真正取得了生命的对话,也真正实现了用生命震憾生命的独特效果。
二、巧妙设问,让生命唤醒生命
教师通过深挖教材,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对实现师生对话、师生和文本的对话都有好处。下面是我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片断。
(课前教师把《海子传》《顾城之死》《朱湘之死》相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自杀前两月,请同学们思考:能从这首诗中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格。
生:海子是一个非常浪漫、理想化的人,从诗中“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句可以看出。
生:海子是一个思想单纯的人。他说: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生:海子是位自我封闭的人,这从“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句可以看出。他把自己和世人隔开。
师:这样的性格和他选择死亡有关系吗?
生:有,我从《海子传》中看到,海子连自行车都不会骑,他好像是一个拒绝现代文明的人,面对现代文明,他只能选择死亡。
师:对海子的死,褒者称乏为诗歌献身的殉道士,贬者称海子为“法西斯”,结合《海子传》和其它研究材料说说你对海子死亡的理解。
生:我觉得人不能写诗,人写诗,容易产生自杀心理(学生大笑),你看海子、顾城、朱湘都是诗人,都选择了自杀。
生: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海子死的有价值,他把他的生命献给了诗歌,也成就了一个海子。
生: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海子如果不死,他的诗歌创作会走得更远。
生:我觉得海子在生活中出了“轨”,所以他用卧轨的方式回到轨道上去,他的死有宿命的味道。
师: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一个活着的人是无权评价一个死去的人的。也许每个人对生命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海子的死,还是让我们看到一种脆弱在挣扎中的灭亡。电视、报刊经常出现青少年因生活中小事而自杀结束生命的报道,请同学们结合这个问题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
(有学生主动站起来)
生:我觉得我们生命不单是我们个人的,它还属于家庭,我们有责任看护好生命。
生: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
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厌倦红尘,可以选择死亡。(学生凳)
生:海子死了,是为了他的理想,而我们有些青少年仅仅是为了小事,这些人的死,无法和海子的死相比,死得毫无意义。
生:活着就是一首好诗。
生:一个人活着,就要对家庭和社会负责,是花就要开出鲜艳花朵,是人就要成就一番伟业。(学生鼓掌)
这节课,没有停留对诗歌内容的简单解读上,而是通过探究海子死的价值,继而探究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许多老师上这一课时,只是简单交待一下海子是自杀,接着便对诗歌进行条分缕析。我们知道,诗歌是诗人生命的流淌,如果不能走进作者灵魂的深处,根本无法完成对诗歌的解读,又谈何对生命的思索和感悟呢?这节课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海子诗歌“春暖花开”般的美,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单纯、偏执、敏感的海子形象,又引领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引导发现,让生命尊重生命
台湾作家龙应台女士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是一块混沌的黏土,在教育者手中搓揉成型。”在学生情感发展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偏差,甚至走向极端,我们的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好课堂,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认识上的盲点,引领学生走出误区,帮助学生找到灵魂的家园。下面是我的教学尝试:
……
师:同学们,马丁·路德·金提出的“非暴力抵抗”的主张,在现实社会中有意义吗,请同学们结合现实思考:
(先是议论纷纷)
生:无意义,毛泽东同志曾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哪一个朝代建立不是靠血战换来的,这种主张太理想化。
学生:无意义,试看今日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信奉非暴力,会使美国撤军吗?
生:恐怖分子发动的9·11让美国受了重创,我从心里感到畅快……
我觉得还是以牙还牙好。(学生们惊愕)
师:这么多同学都说无意义,有没有不同意见的?
(学生一片沉默)
师:其实我也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认为无意义。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便失去对手,在国际事务上的单边政策,打破了传统国际秩序,也打破正义的光环、是非的标准。谁有钱,谁就是老大,谁拳头大,谁说了算的霸权思想让人寒心。但请同学想一想,美国攻打伊拉克,真正解决了问题吗?我相信总有一天要回到桌面上来谈,武力能赢得胜利,但不会赢得人心,更重要的是战争使生灵涂炭,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
上过这节课后,我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作为老师,能感到美国霸权给人们的信仰带来的绝望,但我们的学生绝不能因此失去对正义、和平的信念。这些鲜活的生命还要用正义、勇气去面对人生,在需要作出心灵的选择时,他们心中应有一个是非的标准。白人是人,黑人也是人,美军的生命可贵,伊拉克人民的生命也可贵,众生原本平等,屠杀流血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决不会是进步,生命应该尊重生命,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语文教学,就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师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通过心灵的沟通,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更应该对学生主观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出正确导向,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只有把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努力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教程的育人功能。而在这种对话中,我们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新课标》要求的“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实现教学相长”,而这样的课堂“也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等待灌输知识的接受站。而是气象万千,充满生机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的智慧沃土”。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徐长征,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