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尽可能让学生多参与活动,“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尽可能多地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耳听十遍不如眼过一遍,眼过十遍不如手过一招。当今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告诉学生要“学习”,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在当今形势下,有许多人提出“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观点。作为语文教师,我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在实践中我体会到,采取“备、给、护、引”的做法,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开发智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备”就是备课。备课既要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实际。而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往往照搬教参来教导学生,教学方法也往往凭自己的主观思维和教学经验,摸不清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有的课堂上整堂都是教师唱独角戏,课堂气氛非常沉闷,讲者口干舌燥,听者昏昏欲睡,结果是“出力不讨好”。我建议,每学期初教师应把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化整为零,事先布置给若干个学习小组,责任到位,提前预习。上该课时,找所预习的小组座谈或要该组提出问题,供教师参考,以形成合乎学生口味的教案。授课后,要开展心得交流活动,以便查漏补缺。如此这般有的放矢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就能较好地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给”就是要舍得给时间学生,而不要吝惜。时间不仅仅是属于教师,更重要的是属于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宁可自己少讲一点,也要把时间慷慨大方地给学生。早读课时,我每天让学生上讲台用普通话放声朗读,抑扬顿挫,读出书中的味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预习时,要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圈、点、批、注、查、评,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授课时,要给学生思考时间,先想后说,培养思维能力;质疑时,要给学生发问、讨论和争辩的时间。教师要看准“火候”,及时点拨,以培养学生的口才和应变能力。课外时间也要合理安排,课外作业要少而精。如果教师在每堂课中能挤时间让学生参与“活动”,学生一定会聪明起来。当然,教师舍得给时间的同时还要严格要求学生珍惜时间,以提高课堂效率。
“护”就是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及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点滴进步都是付出代价的,是不容易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巧妙地引导学生,细心扶持,千万不要泼冷水。对上中下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保护:优等生发言既要肯定其成绩,又要提出不足之处或更高的学习目标,防止骄傲;差生发言要积极鼓励,循循善诱。差生得到鼓励,信心一足,上课就会专心,成绩自然会进步。“引”就是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方法要灵活多样。学生有了参与活动的热情,教师除了保护还要引导,否则这种热情就不会持久,更不会提高到更高的程度。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便捷有效的途径引导。如引导学生当“小编辑”,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采访调查,翻阅资料,在教师指导下安排好图文并茂的版面,开展评选“最佳小报”的竞赛活动,看谁的报最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教师在引导时不但要注意形式上的艺术性,更要注意内容上的政治性,要用健康向上的东西教育鼓舞学生,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参与的活动中,精神世界得到更加完美的提高和熏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大胆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就会使更多的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这样,语文教学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山西侯马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标签:作者],来源:[标签:出处],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