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一次奇妙之旅、思维之旅。没有人拥有真理,我们从各自的理解出发,走向精神的共鸣;我们越过喧哗与骚动,走向更广阔的未知之境。”这句话描绘了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然而,我们都有过这样的尴尬:我们教师已经被作品深深感动,满腔激情,而学生却是云里雾里,昏昏欲睡或“隔岸观火”……其实,只要语文教师明白了一篇文章“有什么”,“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那么上述尴尬就自然会得以解除。
入选教材的文章一般都有双重价值:文章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所谓原生价值,就是指文章“有什么”,也就是传达了什么信息;而文章的教学价值,则是指这篇文章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要这么说,也就是如何传递信息,即传递信息的智慧、言说的智慧,这也正是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教什么”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即一篇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是什么。“教什么”必须以“有什么”为基础。
比如《散步》一文中的原生价值,即“有什么”,有天伦之乐,有孝敬之美,有责任之心。在教学中“教什么”呢?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应该比较容易,于是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感悟两处景物描写的诗意美上。
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是对鲜活生命力的礼赞。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些景物描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母亲“熬”过严冬的庆幸,是对能够享受亲情、天伦之乐的欣慰,更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
两段文字加起来不过七十余字,着墨不多,可轻描淡写之中却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处处散发出春的气息,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在反复诵读和思考中,学生不仅对景物描写有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在读这些文字的过程中,学生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有了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因此,语文教师惟有选择课文“有什么”中的一部分,决定“教什么”,即确定了文章的教学价值,学生与文章的共鸣才可能会产生,至于“怎么教”便不是难题了。
再如《老王》一文,文中包含有对普通劳动者人性中善良的肯定与呼唤,有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愧怍”,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更有对特定年代的讽刺与控诉。那该“教什么”呢?我选择了重点“教”作者对老王的那份愧疚、感动与敬佩,以及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启发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话,深入字里行间,全面感受文字传达出的思想情感,学生自然“情动于衷而行于言”。在课后练笔中,同学们把目光纷纷聚焦于身边的“老王”,写出了真挚感人的文章。
“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江水月一月摄。”一篇课文就是一个辽阔幽邈的宇宙,它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对一篇文章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名篇的解读,需对文章的各层内涵、各处教学价值进行梳理,理清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再有选择、按次序地进行教学,这就是有宏观视野的设计与教学。因此,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文、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我们首先要解决“有什么”与“教什么”的问题,然后才是“怎么教”。
(作者单位:浙江诸暨市浣纱初中)
上一篇营造语文教学的“幸福场”
下一篇阅读教学的提问艺术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