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课内导学,接受与探究相结合

作者:[标签:作者]     来源:[标签:出处]     时间:2010-07-07
9585
阅读教学过程中,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种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应让这两种教学方式进行融合,既发挥接受性学习效率高,有利于发展学生集中思维,强化语言文字训练的优势,又发挥探究性学习思路活,有利于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拓展语言学习能力的特长,让它们成为阅读教学的双翼,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让学生快乐地翱翔在语文天空。
一、在导入中引领学生接受
1.精选“讲点”
教学导入的目的在于讲授必要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引导探究知识。究竟哪些内容要讲?我国当代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总结过:“难字难词要解释,不明显的组织层次或是中心思想要讲,作者是个怎样的人要讲,课文的写作背景如果没有说明,也需要说明几句。超过这个限度就是多余的。”当然,如果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再说了。但如果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故弄玄虚,拐弯抹角让学生去探究。现在教学提倡简约,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善于取舍,把课文变“薄”,腾出时间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而后把课文变“厚”,胸怀大“语文观”,加强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善于抓“文眼”,适时适量适当地作讲解,讲重点,讲难点,点到为止,避免超过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的范围。
2.创设“导点”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同样的引导,有的教师讲解时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有的教师讲起来却索然无味。可见“讲”需要技巧,“导”需要艺术。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热点,问题焦点等,通过富有魅力的“师化”语言和活泼有效的形式传递给孩子,让学生在听的同时,既获得知识,得到享受,又有所思考,有所领悟,学得扎实有效。为此,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做到四有:有浓厚的兴趣,有独到的见解,有主动的读书,有成功的体验,这样课堂才会成为学习的乐园。课堂中导学,是师生信息交流互动的过程。单一的说教、讲解显然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这就需要老师从学生的角度、文本的特点、训练的需要、自身的情况入手,采用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手段,如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学生合作交流等,加强信息的流通性、可感性,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效果。
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芦花荡》一课时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但是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资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这样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吧。”这位老师导得很巧!紧紧围绕老英雄的传奇色彩,制造悬念,启动学生的头脑风暴,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学习,这样的导入学生怎么会不被吸引呢?
二、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探究
1.提炼探究的问题
课堂45钟时间是多么短暂,如果泛化探究内容,必定导致课堂时间资源的浪费,影响教学进度,甚至熄灭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打消学生真正探究的兴趣。语文阅读中的探究必须有别于其他学科,要坚持姓“语”,要与文本紧密联系。探究的点要抓准,探究的目的才会明确,探究的训练才会取得实效。笔者在听一位老师教学《旅鼠之谜》时,竟让学生分组探究螃蟹为什么会吐泡沫,鸡为什么用泥土洗澡,课堂花费了近八分钟,因为这两个问题涉及到科学知识,并非是语文课堂解决的问题,这时的探究无疑是远离文本本意,毫无价值。即使个别学生提出这个问题,老师从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宗旨出发,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探究,而非在课堂上。教育家吕型伟先生就这一问题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能什么都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因为学习间接经验是很重要的,在学习期间,这是重要的途径。学生主要是学习和掌握别人的经验。好事也别走过了头。”而另外一位老师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从学生质疑的众多题目中筛选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你刚才说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那为什么这篇课文中总是充满着笑声呢?”让学生探究,牵一发动全身,大大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教师在其中顺势而导,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探究性学习与传统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提问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就值得探究的问题进行真正的探究。
2.优化探究的思路
据心理学家研究,学生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就阅读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维加工方向——“逆分析方向”和“顺分析方向”,这两种方式常常同时存在,也就是学生阅读时经历了由文字、思想、形式、内容,外表、内里,部分、整体的互换心理过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对文本理解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尊重鼓励学生多形式、多角度地进行探究。比如,比较探究、实验探究、互助探究等,学生会在探究中体验自己独特的经历、感受,收获别人没有的快乐。
3.丰富解疑的策略
新课标对“读”这样诠释: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这体现出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读是教学过程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学习行为,它既是感知课文的手段,又是一种能力训练的方法。
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自读自悟,在课文中找答案,找例子,以文为据,以读为本。坚持以读为本的策略,包括整体感知内容的“速读”,捕捉课文要点的“浏览”,反复钻研细心领会的精读,还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批读”……让学生在不断的读书过程中寻找到解疑的方法。此外,还有生生互动策略,评价反馈策略等,都是从扶到放的过程,也就是把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过程,帮助学生及时解决疑难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归纳学法,尽量在主动“读、议”中迁移和运用。这样又把课堂时间充分地留给学生,目的是给学生留下主动尝试的空间,增强自学的信心和成功的体验。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现代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标签:作者],来源:[标签:出处],来源地址:)

上一篇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下一篇打造语文课的第一道靓丽风景线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