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语文实践研究的路上
作者:[标签:作者]
来源:[标签:出处]
时间:2010-07-07
13016
魏本亚,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徐州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近三十年,著有《语文教育学》、《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走进高中新课改——语文教师必读》、《语文教育评价》;发表学术研究论文三十余篇。2009年提出“语文课程是学生认知母语的活动,是走向言语自觉的实践过程”主张,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在新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深入江苏、山东、河南、上海、北京等地研究语文教学实践,与教师们一起研究教学问题。先后到南京、苏州、扬州、青岛、济南、商丘、新乡、成都、西安、徐州等地作学术报告,受到了一线教师的好评。
语文人的根在哪里?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是现实却令人费解,实践工作者需要理论却得不到有价值的理论,理论工作者不断生产理论却鲜有人问津。搞实践的认为搞理论的好高骛远,搞理论的认为搞实践的目光短浅。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两层皮,令人扼腕!反思我自己近三十年的语文实践,我发现自己由语文教师到语文教研员再至语文课程论教授,每一步都与语文实践密不可分,实践才是我前进的动力,才是我研究的根。
一、起步:学做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
1982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当语文教师。当时的农村条件艰苦,经常停电,停电了上晚自习就要点上汽灯。十几位教师挤住在一个教室里面,吃着杂粮馍馍大锅菜,干着阳光底下最高尚的工作。生活虽然艰辛,却与丰富的精神享受相伴。一群贴着各色政治标签的教师聚集在一起,却创造了无穷的语文生活乐趣。掌故颇多的黄老先生,聪明“绝顶”的王先生,才华横溢的翁先生,风流倜傥的大彭老师,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浇灌着语文。在这样一个语文“大染缸”中,我浸泡了八年,享受了八年。
1.学习做人。
初为人师,我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学校安排我带初中一年级的差班,60多个学生各领“风骚”。年级组长头疼,校长头疼。如何带领孩子们学习语文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我主动走近学生,和学生一起跑步、做操、唱歌、读诗、踢球、做游戏,我成了“孩子王”。校长说我没有教师“样”,同事说我放纵学生。一位女生曾经偷过东西,我就让她担任班级安全员;一位学习成绩不好但为人热情的男生,我让他担任劳动委员……班级里的事情分解到每个人肩上,每个人都要为班级承担一份责任。学生自我管理,民主管理。一次班长睡过了头迟到了,我要求他就此事写一份说明书,提出一个惩罚自己过失的方案。自此之后班级就形成了惯例,谁做错事谁就写一份说明书贴在黑板右边,承担一周班级某一项劳动工作。与学生在一起,我发现了学生的善良、天真与可爱。在民主的氛围中,孩子们学会了尊重,学会了自尊,学会了宽容,学会了自治,也学会了学习语文。我与学生一起学会了做人。
2.学教语文。
学做人是打好做人的底子,学习母语是打好使用母语的底子。面对语文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我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每一节课都会设计几个方案。在学习王之涣的《凉州词》时,我按照作者、背景、诗词常识一路讲来,发现学生昏昏欲睡,显然这种教学是失败的。我立刻调整了思路。我说,清代一位画家书法家给慈禧老太后画了一幅画,题写了的《凉州词》,可是写丢了一个“间”字,生命危在旦夕,请你设法救救这位画家。60多个学生立刻来了精气神。纷纷动脑筋出主意,有的说把丢的字补上,有的说在标点上动脑筋。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学生提出将标点改一下:“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学生的表现提醒了我,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忽视学生就忽视了语文教学。学生的小脑袋有着无穷的创造力,教师只有不断引导,语文课才能上活。
3.学做语文人。
当时的语文界流行一句话,“要想给学生一碗水就要自己准备一桶水”,可是在课堂上我们给学生一碗什么样的水又成了问题。工作第三年,校长命令我“教高三”。校长是陈毅的警卫员,没有商量的余地。教材不熟,经验不足,怎么办?我的老师万邦彦先生告诉我“与学生一起学习”。正因为我没有资本去独占课堂,我就在学习每一篇课文的时候,提供一些学习资料,提出一些研究问题,与学生一起研究。记得学习《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文,我就给学生提供了《三国志》中的文献和学术界的基本观点。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认识了小说与历史的差别,认识了两种题材的语言风格。我的语文课逐渐成了问题研究课、思想交锋课。有一次学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学生读后都说不喜欢这篇文章,我问为什么,学生说这篇文章不真实。我就要求学生说明理由。学生从我提供的学习资料中发现,六十一人中有的是地主,有的是富农,显然不是阶级兄弟。学生还发现,课本的插图更是造假,三九严寒,老艄公却穿着个大裤衩摇船。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资源,看似简单,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极高,为此,我苦练内功。我标点十三经,我阅读《二十四史》,我阅读《资治通鉴》,我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曹雪芹、鲁迅“对话”,大师们的思想雨露营养着我;我与学生对话,学生的天真而又新奇的思想也在影响着我。我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享受着学习语文的快乐。
要让学生喜欢教师,教师首先要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爱之深就会产生一个语文学习“场”,这个“场”就会产生化学反应。古人“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的作用是教做人、教(类)知识、教学习方法、培养思维习惯。语文人的义务就是让学生打好做人的底子和使用母语的底子。唯有如此,你才能够赢得学生的信赖,才能够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二、发展:学做教师喜欢的语文教研员
做了八年的语文教师,又被一纸调令调到了教研室做语文教研员。有人说,教研员就是语文省长、语文市长、语文县长。我却认为教研员是语文教师的服务员与战斗员。服务员的职责是做好服务,让语文教师能够轻装上阵;战斗员的职责是与语文教师一起在第一线冲锋陷阵。而我的语文领导是足智多谋的万先生与举重若轻的高先生,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浇灌着语文事业。我在他们的“语文场”中陶冶了八年,吸纳了语文之气息。我也努力学做教师喜欢的语文教研员。
1.深入语文课堂,望闻问切。教研员不是官,却是教师心目中的学科领袖。可是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新的。我来自教学一线,我与广大教师有着天然的联系,我视他们如师长,他们视我如朋友。一年365天,我有200天泡在课堂里。与大家一起研究教学设计,研究学习方法变革,研究教学内容选择,研究教学评价。1993年,《语文教学大纲》出台后,教材也出现了变化,教师有些不适应。有些教师提出不知道该如何教语文了。面对这个现实,我们深入课堂调研,召开骨干教师座谈会研讨对策,举行各种类型的语文改革实验课,总结其规律。在万邦彦先生的具体指导下,我们提出语文课应该是师生共同的学习活动课这一主张,并提出了目标导向、问题引学、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活动的设计,即每节课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每节课教师要做什么,学生要做什么。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分别开设了高、初中语文研究课,切切实实告诉教师们语文课该怎么教。这种做法赢得了教师的信任。
2.走近语文教师,唯才是举。
语文教研员不是官,手里却有着许多权利。评职称、评先进,你拥有发言权,而且你的观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995年前后,民办教师转正是一件大事,牵涉到公平的问题。我们本着唯才是举的原则,把最优秀的教师推荐上去,不徇私情。一位农村中学的柳老师教学水平高,师德高尚,群众拥戴,我们就及时把其推荐给局领导。经局里统筹考虑,这位教师不仅转为公办教师,而且经我们推荐调入重点中学任教。这位教师后来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特级教师。我工作期间也面临着农村教师进城的压力,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让谁进城就是一个难题。我们本着与人为善、照顾大局的原则妥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两位教学能力突出的女教师因为长期工作在偏远农村,个人婚姻大事无法解决,家里愁、个人愁、学校单位愁。我们及时与局领导沟通,将其调往城里工作,当两位教师拿到调令的时候,她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教研员是教师的一员,理应为教师说话,做教师的服务员。你做好了服务,你也就赢得了教师的喜爱。
3.洞察语文现实,除旧布新。
教研员的工作十分复杂,各种事务性的工作搞得你晕头转向。在这种现实面前,我们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研员的任务是研究语文、引领语文。当时高考有一个怪现象,农村学生的数理化成绩都比城里学生好,就是语文落在后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成了我们面对的难题。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城里的学生读的书多,农村学生读的书少,这是根本原因。为此,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读写笔记”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每天读2000字的东西,写或者抄500字的笔记。“读写笔记”就这样产生了。学生每天读一点,写一点,积累多了,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经过多年的推广,效果逐渐显现,农村学生的语文成绩与城里学生逐渐持平。1996年《人民教育》专门发文介绍我们的改革经验。1996年,江苏省教研室也专门推广我们的经验。十多年过去了,徐州的中小学生还在每天做一件事,即写“读写笔记”。做教研员容易,做优秀的教研员就需要深入实践,创造性地变革实践。这样,你才有可能塑造一个地区的语文个性。
三、挑战:学做有思想的语文教授
1998年,我因为母校的召唤回到了培养我的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我的任务是承传学科传统,将语文课程论建成国内有影响的学科。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课程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我的老师吴奔星教授1950年出版过《语文教学新论》,得到了黎锦熙先生的好评;我的老师廖旭东教授1953年翻译了苏联的《海燕》、《鹰之歌》等教案,翻译了苏联《文学教学法》,对语文教育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大师们创造了徐州师范大学语文课程论的辉煌历史,吾辈唯有努力工作才能不辱使命。
1.走进语文大师,学习从语文教育的视角思考语文。
作为一位大学教师,出去学习的机会多了,我利用一切机会走进语文学术大师,探寻研究语文的路径。每一次拜访都是一次灵魂的净化。我2003年拜访饶杰腾先生,先生告诫我研究语文一要从实践入手,二要从学科史入手。实践是活的研究资料,学科史是固化的研究资料。我从先生那儿得到启发,泡在国家图书馆读教育方面的杂志,了解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我2004年拜访顾黄初先生,我当时与时金芳教授承担教育厅撰写《走进高中新课改——语文教师必读》的任务,顾先生教导我们研究教改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学生。遵照先生的指示,我们深入教学改革实践,与教师们座谈,与学生座谈,广泛听取意见,终于完成了教育厅的任务,此项成果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最近三年,我承担了“全国名师皆我师工程”项目,我先后走访了于漪、魏书生、洪宗礼、刘国正、李杏保等语文大师,大师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语文,他们对语文教育的那份情、那份爱一直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也更坚定了我们到实践中研究语文的信念。
2.走进课程论大师,学习从课程论的视角思考语文。
语文是属于课程与教学论下辖的学科,搞语文课程论必须懂得课程论,否则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只能流于肤浅。我们搞语文课程论的经常面临尴尬,学问不上不下吊在半空中,因此有的学者说语文课程论研究学术水平不高。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学习课程论。2003年,我有机会到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裴娣娜教授处学习,裴先生承担国家级课题“主体性教育”研究。先生经常带领弟子深入中学听课,搞实验,先生的理论都是对实践的理性总结。先生给我们讲“主体性教育”,讲教育研究方法论,我们如坐春风。先生告诫我们做学科研究的要有课程与教学论意识,唯有如此你的研究才有理论的根基。我们跟随先生到中小学去,听先生讲解如何研究课堂教学,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研究者的责任。裴先生深入实践研究“主体性教育”十余年,乐此不疲,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到实践中去研究语文教学,去思考语文教育的问题,我们的研究才有价值。面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困惑,我从实践出发用八年的时间撰写了《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真诚地给中小学语文教师做了一件实事,也受到了语文教师的好评。
3.走进教育学大师,学习从教育学视角思考语文。
语文教育的上位学科属于教育学,只有走进教育学科,我们才有研究语文教育的底蕴。2006年,我有机会到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处学习。叶澜先生是著名教育家,从事“新基础教育”实验15年,先生不尚空谈,一切要从中国教育实际出发。我们跟随先生走进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与语文教师一起谈教学设计,谈教学实施,谈教学评价;先生每一次深入实践都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认识。先生提出教育是一种研究人的活动,是一种生命自觉的过程。作为一位教育家,叶先生一直关心语文教育,她专门听取我的汇报,当我汇报语文课程性质一直争论不休时,她启发我从哲学的高度去思考。经过三年的梳理研究,我认识到语文是一项育人的事业,它需要承担帮助学生打好使用母语的底子和打好做人的底子的任务。基于此,我于2009年提出“语文课程是学生认知母语的活动,是走向言语自觉的实践过程”。这种认识也许还有些浅薄,但是它道出了一位语文人的思考结果。
语文教育工作是一项育人的光辉事业,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需要用生命去投入。实践是根,只有植根于实践,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的生命之树才能枝繁叶茂。我已经走在了实践研究的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21116)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标签:作者],来源:[标签:出处],来源地址:)
上一篇以“换位分析”营造“自主、合作、探究”氛围
下一篇《名师讲语文》:当代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