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千古名句细斟酌

作者:[标签:作者]     来源:[标签:出处]     时间:2010-07-07
10704
诗圣杜甫的七律《登高》是太原市初中学生必背篇目,对此学生早已熟记于心。但学生对《登高》的理解,知其内容却不知其美。所以,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感受诗歌《登高》之魅力。教学过程分两个环节述之。
一、导入环节
由齐背全诗开始本堂课的教学。《登高》是初中古诗文必背篇目之一,学生们背得熟,背得快,但是背得不够好。这样的背诵只是古诗积累的体现,却不见情感的体味。有些学生也流露出几分不耐烦,背得这么熟还要学什么?此时,教师板书出后人对本诗的评价:这首《登高》有“拔山扛鼎式的悲歌”的盛誉,有“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美称!学生一阵惊讶,心里对它充满了疑惑,想不到自己背得很熟的一首诗居然有这么大的魅力,可魅力在哪儿,怎样寻找,还真无从下手。
二、讲授新课,学习赏读环节
关于诗歌赏析的方法介绍,平时的教学中都有所渗入,这次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是将鉴赏方法条理化。学生有的说要联系背景,有的说要赏析修辞,有的说要分析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提炼归纳,整理出赏析诗歌的方法:
1.知人论世。
2.梳理结构。
3.主客同一。
4.关注技法。
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家情感态度,能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梳理结构,尽管诗歌结构精悍亦可进行层次划分,这样让赏析更有层递性;主客统一,在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客观事物融入了怎样的主观情感;关注技法,是对整首诗歌写作方法特点的整合,这里的技法包括所有的表现手法,它们的使用往往是对诗歌主题的深化。
1.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读出悲情。
首先是知人论世,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及对杜甫生平经历的了解,明白这是忧国忧民的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的作品,当时的他生活很艰难,穷困,且身体不好。在此,教师引导:“55岁的杜甫,漂泊在夔州,深秋登高,面对万里江天,这位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带着这些理解,我们应当用怎样的情感来读《登高》?”学生体会到“悲”,在指导朗读后,全班用慢且轻的语调来诵读。这次的诵读,较之先前的背诵,多了几分悲情。
2.梳理结构,先景后情,读出悲壮。
读出“悲”不够,且要明白怎样传递出“悲”。先景后情,梳理结构后,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登高所见之景有怎样的特点。学生讨论交流后,注意到作者所选意象“风”、“猿”、“落木”等,原本就有几分悲凉,加之将其描摹为“急”、“哀”、“萧萧”,还有“渚”之“清”,“沙”之“白”,更突显其“萧瑟凄凉”。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天”之“高”,“落木”之“无边”,“长江”之“滚滚”,这景中又有几分雄浑奔放。此处,教师再次指导诵读,“萧瑟凄凉,雄浑奔放”,读前两联不只是低沉,还应适度地激昂。
3.辞以情发,体会情感,读出悲而不伤。
在写景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主客体统一时,学生紧扣文本,发现“多病”与“独”是杜甫悲个人的不幸;抓住“万里”看出杜甫悲远离故乡;找到“艰难”书下的注释提示,明白杜甫悲国家和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杜甫的悲:年迈多病,独寄异乡;感时伤世,忧国忧民。诗人杜甫,不抱怨生活,又不能喝酒消愁,穷困多病,尽管如此,他不只是一己之伤,而是忧国忧民,他把这沉重的情感,全部寄托在这几十个字中,可谓是“字字读来皆是悲”,这正是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的体现。品析出此味后让学生齐读后两联,在“沉郁”的基础上读出“顿挫”,感受诗人凝结于诗中的博大胸怀。
整首诗在沉重的感叹中收结,杜甫尽管此时机遇不好,但他为国为民的情感丝毫不减,依然有满腔的热情,依然有一份对祖国的希望。所以,它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最后齐读出这个结尾的悲而不伤,凄清而不消极。
课堂小结:整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但方法是工具,赏析是否到位,诵读依然是很好的检测方式。因此,课堂设计重视文本的诵读与文本的解析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每次的诵读都有新的要求,读出悲——读出悲与壮——读出沉郁顿挫——读出悲而不伤,凄清而不消极。每一次的诵读,都让学生有所获,有所感。学习赏析好一首诗不是根本目的,让学生在今后的鉴赏诗歌中能有章法可循才是宗旨,希望学生会读诗,会品诗,爱读诗。
(山西省实验中学;030002)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标签:作者],来源:[标签:出处],来源地址:)

上一篇语文教学:要做足“点”上的功夫

下一篇语文教学对话的预设与生成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