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语文教学:要做足“点”上的功夫

作者:[标签:作者]     来源:[标签:出处]     时间:2010-07-07
10127
  前不久,笔者观察了几位市级骨干教师执教的语文“同课异构”研讨课,课题为冰心的《谈生命》(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执教者在诠释课程改革新理念、展示语文教学新思路等方面做了不少努力,笔者也由此发现,在一堂成功语文课的背后,还往往需要做足下面一些“点”上的功夫。
  一、找准“切入点”
  切入点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文的突破口。就一篇课文而言,不同的执教者也许会选择不同的切入点,但不同的切入方法就有可能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找准了最佳教学切入点,就等于抓住了课堂教学的牛鼻子。它能够迅速地集中学生注意力,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为一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位骨干教师在执教《谈生命》时是这样切入的:
  师: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第一句。
生(齐读):“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师:在同学们朗读时,我发现大家把一个字读得比较重,哪位同学来说说是哪个字?为什么要重读它?
生1:“像”字读得比较重。因为这个“像”字用得与众不同。
(学生笑。)
师:“像”字用得与众不同吗?哪位同学再说说?
生2:从题目“谈生命”来看,课文应该写“生命是什么”,可是作者一开始就写自己“不敢说生命是什么”,而“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个“像”字制造了悬念,所以要重读它。
生3:这个“像”字还有统领全篇的作用,提示了全篇都用比喻的手法来写,所以也该重读。
师:噢!几个同学的发言让我们明白:倒不是“像”字用得与众不同,而是因为它标示着课文通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在写法上与众不同,这个“像”还有统领全文、制造悬念的作用,所以我们重读它。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接着读后面的课文,看看在冰心的笔下生命到底像些什么。
……
  抓住一个读重音的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新颖而富有启发性。其优点在于切口小,便于驾驭。这样切入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有效地理解“生命像什么”这一文学性表述中暗含的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这样切入的角度也很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这句话中“像”字有领起全文的作用,后文是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阐明了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这个“像”字是全篇行文的纲领,教学中抓住它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能够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二、挖掘“着力点”
  所谓着力点是指教学中需要下猛力的地方。由于每一篇课文都有独特的内涵,“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回荡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表现着作者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呐喊……”(林辉春《语文课堂教学系统的基点,支点与视点》,《山东文学》2007年第8期)因此,语文教学最大的着力点就是解读文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理解文中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运用语言的特点。具体而言,就是着力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翻来覆去的诵读和默想之中,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准确地领悟文中小到一个字、词、句,大到一个段、篇、章,以至于立意布局等等的妙处。
  教学《谈生命》一课,需要着力挖掘“生命像什么”等相关片段的文本涵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生命的内在价值。一位骨干教师在教学时,将着力点集中到解读生命像一江春水这一节的文本上:
  首先由学生自行默读文本,要求勾画出表示“一江春水”从发源到流入大海各种生命状态的提示语——四个“有时候”,自然而然地切分出文本解读片段。其次按顺序朗读、理解其各个生命历程:在春水“遇到巉岩前阻”一节,教者让学生从“怒吼”、“催逼”、“冲倒”等动词中,去体会生命在遇到坎坷时激发出的不屈不挠精神;春水经过“平沙”一节,引导学生抓住“静静”、“低低”、“轻轻”等叠词,去领略生命在经历坦途时的快乐与幸福;在它“遇到暴风雨”一节,就重点扣住“吹卷”、“击打”、“浑浊”、“扰乱”等词语,去感受生命遭遇诱惑时的暂时迷惘;在遇到“晚霞和新月”一节,引导学生通过句子“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理解其中所饱含的生命不息、前进不止的深刻内涵。再次由师生合作,梳理出“春水”的生命历程对应着的人类生命规律的各种特征:从小到大成长的经历,由弱到强到衰的过程,有坦途有坎坷的遭遇,有坚强而不停歇的精神等等,并板书。
上述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的文本解读历程有效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执教者不遗余力地把学生引入细读文本的境界之中,在揣摩玩味词、句的过程中,深入去发掘文中包含的人文内蕴,恰当地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教者还自始至终坚持重诵读、重语感、重表达的教学理念,在师生反复诵读过程中,不仅着力让学生把握词句表达的形式,还着力启发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将语文的工具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在一起,凸显出语文课应有的魅力。
三、捕捉“生长点”
老子认为,“万物得一以生”,“一”即“道”,“道”即根本,全句是说世间万物获得了“道”(根本),因而就生长。相应地,教学也只有获得了“道”(根本)才能得以生长。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的根本就在于使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实现“不教”的目的。抓住了这一点,就等于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生长点。在新课程理念中,语文教学提倡“用教材教”,课文仅是教学活动的一个载体,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的生长点,巧妙延伸,注重生成,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领域,使他们真正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
仍以《谈生命》的教学为例,一位骨干教师为了让公开课上得完整好看,对课文中生命像“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两部分不敢进行大胆的取舍,采用平均用力的方法,结果导致教学面面俱到、重点不清,对于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解读也因时间仓促只能蜻蜓点水,不深入,不透彻。另一位骨干教师却做得比较好:在课上她花了较长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去深入地理解和玩味“一江春水”这部分中的关键词句,并体会其中包含的人文内蕴;在教生命像“一棵小树”这部分时,教者用较短的教学时间,大胆地让学生以自学为主,运用已学“一江春水”这部分玩味词句、解读文本的方法,去领悟字句中包孕着的生命由成长到衰亡的哲理。她的教学步骤是:
1.要求学生用符号分别标示出课文写春夏秋冬的句子。
2.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依序引导学生感悟:早春时节小树“破壳而出”所揭示的生命之不可遏止及其自豪感;盛夏时节小树进入茂盛中年,用浓荫“荫庇”幽花芳草、以果实“呈现”出大地的甜美和芳馨句中所蕴含的生命无私奉献的精神;秋冬来临后,小树面对成功的“宁静和怡悦”、面对“归化”既不快乐也不悲哀,深入体悟生命中淡泊而乐观的精神境界。
3.小结此部分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历程。
捕捉教学的生长点需要有眼光,有胆识,需要教师对文本做好披文入情、品味涵泳的工作,理解文本必须拥有独立思考的勇气和精神。教师只有根据课文内容,抓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个根本,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出文本解读的迁移点,找到充实文本、超越文本的途径,将文本内容变“实”,使课堂教学变“活”。上面课例只用简单几步,就击中语文教学的生长点,有效地拓展了课堂时空,实现了已知向未知的迁移。教者践行用文本来教的理念,教出了特色,教出了个性,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灵的启迪。
四、激活“兴奋点”
所谓的兴奋点是指设置在教学过程中那些富有激情,容易对学生产生较强刺激或引起其高度重视,能产生强烈共鸣的知识点。在课堂上激活教学的兴奋点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精神处于兴奋状态,也就是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一位骨干教师在教学《谈生命》课文结尾时,先让学生理解结尾一句“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所表达的生命在饱受磨难后会更加美丽的深刻哲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拓展延伸,请学生以“我认为生命像 ”的句式畅谈各自对生命的感悟,学生兴趣高涨,思维积极,发言踊跃。下面略举几例:
生1:我认为生命像一颗种子,从黑暗的土壤中钻出芽儿,不屈不挠地向上拔节,向上生长,直到结出新的种子。
生2:我认为生命像一道坎,只有敢于迈过去,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生3:我认为生命像一阵风,飘过高山,飘过大海,但一点没有痕迹。
生4:我认为生命像一片秋叶,当雨打在叶子上,当风吹到叶子上,叶子从树上飘落下来,依附着树,结束生命,这就是落叶归根。
生5:我觉得生命像一条河,流过高山,流过平原,一直向前奔腾不息。
……
精彩的语言中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精辟的见解中洋溢着生命的气息。执教者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带进“生命”的历程中,学生品味得何等深入,感悟得何等透彻。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只要激活教学的“兴奋点”,就能点亮学生的兴趣之灯,一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潜能就不可低估,教学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激活教学的兴奋点,不仅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深入联想,使教学更加生动感人,而且会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转。这样,教师与学生就会同呼吸,共悲欢,形成教与学的整体效应。
(重庆开县教师进修学校;405400)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标签:作者],来源:[标签:出处],来源地址:)

下一篇千古名句细斟酌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